《八佰》:壮士的挽歌
当下热播的电影《八佰》,从我的视角来看,本身就是一部很用心的制作,从台词,场景都很精良,之所以这次反响这么强烈,一个是大家被压抑已久的电影热情被释放出来,一个就是爱国主义电影,确实能够点燃我们的爱国之情。
我们认为,如果把这部电影的题目解释得更自白一点,就是《四行仓库保卫战》。
四行仓库是一座位于苏州河北岸的建筑,是交通银行与北四行(金城银行、中南银行、大陆银行与盐业银行)于1931年建成的联合仓库。它是当时闸北一带最高最大的建筑物,建造得十分坚固。
淞沪会战尾声,国民党的主力部队与日作战败相已露,蒋介石决定撤出该区绝大多数部队,命令八十八师单独留守抵抗,希望以其牺牲来赢得国际社会的同情与支持。八十八师不想多牺牲,决定留下一个团的兵力,要求以四行仓库为据点固守七天。结果最后撤离时,只留下八十八师五二四团第一营四百多人的兵力,团长谢晋元对外号称八佰壮士。
这注定是一个悲剧。台湾于1975年上映的电影《八百壮士》就是讲述这个故事。当时著名影星柯俊雄以及扮演杨惠敏的林青霞,极具商业气息,给这出悲剧涂上了浓妆,冲淡了悲剧色彩。此片有些剧情对历史是有美化和渲染的,但后来还是获得多项国际大奖。如何艺术而又真实地再现这段悲壮的历史,对于导演而言是一个巨大挑战。尤其是故事有真实的原本,而电影史上又有前辈和同行已经拍了同主题内容的电影并且获奖,怎么出新,怎么突破?
以个人观感而言,我认为,《八佰》在叙事方式上,用镜头、画面语言,以强烈的对比,让整部剧充满了张力。从戏剧冲突上来讲,这种手法会带给观众不小的视觉冲击。
影片一开始,就向我们展现了苏州河两岸天堂和地狱般的对比。一边是灯红酒绿、歌舞升平的租界,一边是战火纷飞、尸横遍野的战场。一边是和平,一边是战争。在租界喝着洋酒、打着麻将的富人并不觉得战争会离自己那么近,那么残酷,直到他们近距离地看到血腥。在四行仓库拼死抵抗的士兵们,他们看着对岸的灯火辉煌,其实是多么渴望自由,但半夜游过去的逃兵又游了回来,他们注定要与四行仓库同生共死。
在战火的淬炼中,我们也看到了求死与贪生的对比。当我看到留守仓库的士兵抱着一捆捆手榴弹,排着队,喊着自己的籍贯和名字,一个个往下跳,与底下进攻的日军同归于尽时,没忍住,泪水打湿了口罩。他们有的至死都没有留下照片,身躯在四行仓库下化为齑粉,他们永远没有机会看到战争胜利的那天。
但另一边,电影其实没有展现的是,他们的师长孙元良,作为黄埔第一期的学生,蒋介石的嫡系,因屡屡临阵脱逃,被称为“飞将军”,他分别在北伐、抗日、解放战争中三次丢下部队自己逃命。孙元良不仅贪生怕死,而且贪财好色。就是这样一个货色,1949年跑去台湾,最后103岁寿终正寝。讽刺吗?他的很多部下,都没有活到1945年。
电影中还展现了不同的人,在战争过程中的人性对比。比如,漠不关心战事的富家小姐,后来勇敢地拿出药箱要去救助伤员。贪生怕死整天想回家的老兵,最后却以血肉之躯保护战友而牺牲在战场上。生怕影响赌场生意的马仔刀子,看着同胞的牺牲,奔跑速度超快的他用生命给对岸带来了电线,最终让四行仓库这座“孤岛”有了对外的联系。方记者原本是个没有立场,只贩卖情报的中间人,后来也丢下相机、用自己的力量哪怕救出一兵一卒。
十里洋场,原本买办、青帮、九门各怀心思,后来,心中的爱国热情和民族之魂被唤醒,同仇敌忾,主动投身于抵抗外侮的斗争。苏州河此岸的老百姓从怕影响自己、畏惧战火,到最后自发地投入战争,向对岸的将士伸出一双双手。那一幕,很多人落泪。
电影展现的这种对比,就是真实的人性。他们都是普通人,都会害怕,会有欲望,想回家和母亲团聚、娶妻种地,但时代让他们无路可退,他们身后就是上海,就是平民百姓,就是整个中国。最后,他们都成为了英雄,也成为了激发民族精神的力量源泉。
他们是专诸,是要离,是中华民族不屈的象征。所有人都被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感染感动,因为政治和战争其实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你不关心它们,它们就会“关照”你!
然而,“八佰”的说法只是为了迷惑敌方,和日军奋战了4天4夜的兵力,实际只有400多人。
他们是英雄,但与普通人一样,有着对亲人无尽的思念,也有对故土无尽的眷恋,在民族存亡之际,家国危难之时,却毅然选择挺身而出,他们视死如归的气魄,让敌人胆寒,也让山河震撼。因为不是“国人皆如此”,才显得他们那么可贵,那么可敬。正如管虎所说,自己要拍的并非战争,而是战争中的人。但即便只是人,也被三六九等地划分,被碾压在历史的泥淖中,无法翻身。
他们本是一个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他们害怕、逃跑、参战、护旗、战死,又在恐惧、悲痛、激愤中改变,他们看着对岸的车水马龙和人间烟火,为了子孙后代畅想和平未来。他们是战争中的普通人,也是战火中的英雄,他们是希望和光明的寄托。
那匹高大的骏马,仿佛隐喻了人们对自由与和平的向往。它从四行仓库脱缰奔跑出来,在狼藉的废墟中自由地驰骋,带着人们的视觉和思绪,短暂地抽离于战火,像一面图腾承载着北岸战士的英雄之魂。那个镜头美得令人窒息,也悲壮的让人哽咽,战场上每一个生命都荡气回肠。
在那些个体、攻防、装备、死伤等众多细节的铺陈里,电影塑造出“八佰壮士”骁勇壮烈的形象,那些悲壮却平实的大场面使人无法不为之动容。
电影到最后,还看得意犹未尽。因为有些情节,电影中没有交代。
四行仓库打得很漂亮,但根本影响不了列强。对美国而言,借机大发战争财,中国人的命运与其何干?日军轰炸上海全买的美国军火。美国以“契约精神”为由,不肯停止向日本供应武器。罗斯福甚至私下说:“中国就像得了传染病,我们得把它隔离开,别让自己卷进这场战争。”英国、法国人害怕日本人把冲突升级,殃及他们在租界的生意,他们以“人道主义”的名义,劝谢晋元赶紧撤退。
在英美******流施压下,蒋介石妥协了,命令谢晋元撤退,带部队撤进租界。坚守四行仓库,没被日本人疯狂进攻打退的守军,却被一纸命令调走了。而且撤退过程中又遭到了伏击和伤亡。那一场过桥的戏,只是惨烈战争的一个剪影。一进租界,谢晋元的部队就被缴械了。剩下的300多个士兵被软禁在租界里。英国人还指使全副武装的白俄雇佣军来抢国旗,开枪打死了四个保护国旗的战士。最终,谢晋元没有如愿以偿战死在沙场上,而是死在了一场里应外合的谋杀中,年仅37岁。
国民政府配不上谢晋元。壮士的挽歌,也是国民政府的挽歌。
但英雄故去,山河犹在。
电影最后一个长镜头,是被打得千疮百孔的四行仓库,与透过历史的尘烟,如今矗立在上海的东方明珠,繁华的现代魔都,恍若隔世。
这种强烈对比让身在电影院的我,受到强烈的震撼。历经沧桑的中国,走到今天太不容易了。那些屈辱的岁月,那些先烈的牺牲,本已经远去,模糊在历史长河中,但电影又把那些鲜活的记忆拉回到昨日,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你眼前,让我们感到疼痛。这种痛感也在提醒我们,不要在麻木中忘记了这段惨痛的历史。八佰壮士当年播下的种子,已经在华夏大地,开花结果,根深叶茂……(77675部队 陈强 张汉清)
责任编辑:李真
2023-05-06 21:04:04
2023-05-04 18:34:17
2023-05-04 16:35:39
2023-05-02 11:56:02
2023-04-30 22:34:32
2023-04-29 16:30:47
中华生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