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磨一剑: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子以科技创新守护"呼吸自由"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尘界智滤"学生团队自主研发了一款创新性产品,历经700余个日夜的攻坚克难,成功突破传统设备的技术瓶颈,将智能传感、云端管理与新型过滤系统完美结合,为尘肺病患者打造出"会思考的防护装备"。
一、破局传统:用创新思维破解行业痛点
尘肺病作为我国最严重的职业病之一,现有防护设备存在体积笨重、滤芯更换频繁、缺乏智能监测等痛点。2023年,机电一体化学生聂明宇在参与延长石油沐浴联合站调研时,目睹工人因佩戴传统呼吸器导致的工作效率下降,萌生了研发革新设备的想法。
"最初方案是改良现有面罩结构,但在产品试用测试中发现根本问题在于整个系统的协同性。"团队技术负责人樊锦昊回忆道。经过两个月方案推倒重来,团队决定采用跨学科创新路径:将机械工程、物联网技术、材料科学深度融合,构建"动态感知-智能调节-云端管理"三位一体的技术架构。
二、攻坚时刻:实验室里的"持久战"
研发团队在首年就遭遇技术"滑铁卢"。为解决送风系统稳定性问题,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沈鑫望编写了17版程序代码。"最困难时,我们连续三周每天工作16小时,指导老师都陪着我们熬夜调试设备。"
核心滤芯的研发更是一场材料科学的攻坚战。为突破传统滤材的寿命限制,团队创新性采用定点磁吸式的结构,通过不同滤芯材质的交替叠加,在保证送风量与呼吸阻力成正比的同时将使用寿命延长3倍。"我们测试了47种材料组合,有些样品需要手工裁切到0.1毫米精度。"机电一体化专业聂明宇展示着四沓实验记录本。
三、技术突破:四项创新构筑核心竞争力
历经三年迭代,这款智能呼吸器已形成独特技术优势:采用涡轮动态送风系统,送风量较同类产品提升40%;自主研发的三层复合滤芯结构,使过滤效率达到99.97%;创新滤芯自清洁系统可延长滤芯寿命至600小时;配套的云平台管理系统支持实时监测工人工作状态、粉尘浓度等多项参数,通过微信小程序实现远程预警。
"设备内置的AI算法能自动学习用户呼吸模式,动态调整送风参数。"项目软件架构沈鑫望介绍,团队开发的智能调控系统已申请发明专利,其自适应算法响应时间缩短至0.3秒,显著提升佩戴舒适度。
四、创新永续:青春力量守护职业健康
这支由12名"00后"组成的创新团队,成员涵盖机械、电气、计算机等专业。我们通过与多家企业签订了投资意向合同实现滚动发展。"团队负责人聂明宇透露,目前累计获得投资意向已超300万元。
"这些年轻人展现了非凡的工程实践能力和人文关怀。"团队指导教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研究人员赵双军表示,"他们的创新不仅停留在技术层面,更构建了'硬件+软件+服务'的完整解决方案。"
随着第四代产品进入量产准备阶段,这群年轻创新者正筹划成立科技公司。"我们计划开发针对不同行业的防护设备系列产品。"项目负责人聂明宇目光坚定,"科技创新不应该束之高阁,而是要真正守护劳动者的生命健康。"
在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训大楼里,新一代样机的调试仍在继续。透过实验室的窗户,可以看到这些年轻身影正在书写属于中国智造的新故事——用技术创新诠释青年担当,让科技温度守护每一次呼吸。
责任编辑:柯鹏
2025-03-15 21:12:50
2025-03-14 18:15:00
2025-03-13 19:11:31
中华生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