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为国,一把为家,一把为己——重拾“福簪”璀璨魅力
探索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感受簪饰艺术的独特魅力。2024年11月2日,福建农林大学“福簪”文化先巡队踏上了一场文化寻根之旅,他们走进福州三簪刀妆造体验馆,参与“簪力还原”文化展览,开展了一场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在这次活动中,“福簪”文化先巡队不仅亲身体验了三条簪的妆造过程,更深刻地理解了簪饰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美学价值。这场实践活动,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对青年学子文化自信的培养,旨在激发更多人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参与,让传统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古意三簪刀,诉说他的前世今生。
有文史专家认为,三簪刀是“衣冠南渡,八姓入闽”后,由晋朝妇女“五兵佩”的习俗演化而来。《晋书·五行志二·服妖》中曾记载“妇人之饰有五兵佩,又以金银玳瑁之属,如斧、钺、戈、戟以当笄”,所以有人认为三簪刀是从斧、钺、戈、戟变为刀、剑的形式。同时,在世道不宁的时代,福州妇女为抵御倭寇,把小铁器改制成铁发簪,用来杀敌、防身甚至是自杀,后来逐渐演变成一种独特的发饰。三支刀型银簪扁平如剑,刻有花纹,插在发髻之间,主簪刀刃向下,左右副簪交叉,刀刃向外,形成兼具实用性和美感的独特装扮。1930 年,福建省政府代主席方声涛认为“三条簪”是“蛮俗”,便叫福州警察局下令禁止,这一传统妆束曾一度几乎消失。直到 2024 年,经过妆造师的研究复刻,三簪刀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在福州市文旅局主办的福州美丽乡村旅游季主会场上首次亮相,并在同年 6 月成功列入福州鼓楼区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邂逅三簪刀,领略他的璀璨光辉。
“来福州,簪福气。”“三条簪”的逐渐走红,不少游客趁着假期慕名来榕城体验”三条簪”造型。而本次我队也找到了一家“三簪刀”文化造型体验馆进行体验。队员们坐在镜前由妆造师为她们打造专属的古风造型,同时与馆长随意的聊着天。“我们一开始想做簪刀的造型,宣传不起来,游客们慕名而来做的都是簪花。但是我还是觉得毕竟簪花是源于泉州浔埔的,簪刀才是属于我们福州自己的东西,还是想宣传簪刀。”馆长分享到,“后来文旅局宣传起来了,才越来越多人关注到,簪刀才慢慢开始流行起来。”
复活三簪刀,贯穿他的创新发展。
如今,三簪刀在传承传统元素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一方面,与现代穿搭结合,成为一种时尚单品,很多游客会特意体验三簪刀造型来拍照打卡。另一方面,与其他福州非遗技艺如牛角梳制作、漆艺等结合,在材质、色泽、花纹等方面实现突破,使其更具现代感和独特性,进一步融入日常生活。同时社交媒体上,与”三条簪”相关的话题热度持续攀升。福州各大妆造商家嗅到商机,在多个热门景区推出多价位的造型拍摄产品和体验活动。实践队在旅游景区遇到了许多同为“簪刀”的旅客,并进行了一些调查采访。调查发现,大部分人了解到“三簪刀”造型是通过小红书,抖音等软件。“很特别的一次体验,不虚此行!”一位来自广州的旅客喜悦的跟我们分享到。
魅力三簪刀,演义文化传承新传奇
作家冰心在《故乡的风采》中曾盛赞头戴”三刀簪”(即三条簪)的福州妇女,称”天下没有一个国家的农村妇女能和我故乡的’三刀簪’相比,在俊俏上、在勇健上、在打扮上,都差得太远了”。
此次社会实践活动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在当今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这样的活动为大家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去触摸历史、感受传统,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相信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三条簪这一古老的工艺将在更多人的心中生根发芽,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郑心晔 邢思琪)
责任编辑:柯鹏
2024-11-06 17:36:03
2024-11-05 21:37:52
2024-11-01 18:07:26
2024-10-30 22:15:20
2024-10-30 18:09:49
中华生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