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戏曲文化的民间艺人
豫剧,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主要流行于河南省、河北、山东,后流传至全国各地,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与京剧、越剧同为中国戏曲三鼎甲。传承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早在清代乾隆年间,豫剧已成为河南很有影响的戏曲剧种。豫剧在生成和发展时期,汲取了昆腔、吹腔、皮簧及其他梆子声腔剧种的艺术因素,同时广泛吸收河南民间流行的音乐、曲艺说唱和俗曲小令,形成了朴直淳厚、丰富细腻、富于乡土气息的剧种特色。同时豫剧被西方人称赞是“东方咏叹调”“中国歌剧”等。
2006年5月20日,河南申报的豫剧被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
流行区域广泛
豫剧,又名河南讴,靠山吼、土戏、高调、河南梆子。主要流行于河南全省及山东,河北,安徽,江苏、湖北的部分地区,陕西、山西、甘肃、青海、新疆、西藏、黑龙江、四川、贵州、台 湾等10个省、区都成立了或成立过豫剧团体进行演出活动。
豫剧的历史渊源
清朝乾隆年间,豫剧已流行,这一时期的文献如《歧路灯》《杞县志》等都有相关记载,当时梆子戏已在开封、杞县一带盛行,并曾于罗戏、卷戏合班演出,称为“梆罗卷”。豫剧最早的传授者为蒋门、许门两家,蒋门在朱仙镇、许门左清河集,开办科班授业。
辛亥革命后,河南梆子更多的进入城市演出。豫剧进入茶社演唱之后,与早已进入茶社的二簧(京剧)形成了相互竞争的局面。
1924年,王义成从《京报》副刊《戏曲周报》上发表《豫剧通论》。文章中的豫剧是河南省所有剧种的统称。
民国十六年(1927年),由河南省教育厅在开封成立河南游艺训练班,审编剧目,对数百名演员进行“高台教化”“服务社会”的教育,被名家称为“河南梆剧改革的第一声”。
豫剧的现代化
中州大学毕业的樊粹庭,怀着革新梆剧的强烈愿望,弃政从艺,以高级知识分子身份接管永乐剧院,与陈素真和张子琳、赵义庭、恍如秀一起创办了“豫声剧院”。从演员生活、道德作风、演出台风、到舞台装置、服饰、道具、灯光、剧目、表演艺术、声腔、乐器、甚至剧场设置等,都进行了全方位改革。同时还制定了台前台后几项规章制度,让豫剧登上了大雅之堂。要求每位演员都自尊自重,明确演剧是教化育人、净化人类灵魂的正当职业,樊粹庭自觉担负起改革豫剧的重任,是河南梆子步入现代化进程的光荣前驱,称之“现代豫剧之父”。
豫剧演员陈素真,开创了豫剧舞蹈化、技巧化、形成美之先河。陈素真从化妆引领了豫剧一个时代的风尚,对唱腔进行了革新。陈素真还创造了豫剧的水袖功、扇子功、辫子功等,使豫剧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樊粹庭、陈素真的通力合作,广采博取,更新伴奏乐器,扩展祥符调唱腔板式,丰富优化,舞台表演技巧,引导豫剧进入经典化、雅致化的审美境界。
三、四十年代后,又相继出现了常香玉、马金凤、桑振君、崔兰田、阎立品等名演员。其中常香玉、马金凤、崔兰田老师在新密市(原密县)演出过,也是在新密,还走向了世界。其中豫剧界十一大流派开派宗师有常香玉、陈素真、出的名。国家非常重视戏曲文化的建设,豫剧不仅走向了全国马金凤、桑振君、崔兰田、阎立品、牛得草、李斯中、唐喜成、王素君、刘忠河。
新密可以说是“戏窝”好看戏,而且懂戏的人也多,戏班也多。2000年农历正月十九至二十一日豫剧表演艺术家马金凤老师率洛阳豫剧团来新密演出,当时马老师已78岁高龄。马老师讲:“俺这次是老闺女走娘家,咱新密是个戏曲之乡,俺这几个姐妹都在咱新密演过,都是在这儿出的名。像常香玉、崔兰田这些人都来密县,咱密县又懂戏,又喜欢戏,出了很多好演员。作为我也算是密县的演员,也是密县的老姑娘,因为我是在最困难的时候,咱密县父老乡亲对我就像自己的女儿一样,有什么绝招、好戏、拿手戏都教给我了。”
新密不仅是豫剧的发源地之一,而且是戏曲名家成长的摇篮。自明末开始,新密以煤养戏而享誉四方,常香玉在新密市白寨镇五寨河村华沟村民组的一处窑洞院落里居住学艺,这段经历对她后来的艺术成就有着重要的影响。常大师8岁时随父亲来到新密市华沟,开始了学艺生涯,9岁拜周海水为师,常香玉、马金凤二人均把新密当做第二故乡。
崔兰田,1926年出生于山东曹县,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戏曲教育家。崔派艺术创始人,一生充满传奇,5岁随父母到郑州,11岁进入太乙班学艺,师从周海水。
周海水(1894年-1965年),男,豫剧生角,河南省荥阳市王村镇韩村人。幼年进密县小八班学戏,科满留班。后曾到密县超化窑大二班、小二班、太乙班。白寨新太乙班等处搭班。初主演丑角,活跃于豫西舞台,后改须生。他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在不断学习和实践中,形成了自己一整套独特的豫剧须生表演声腔艺术。其表演绝技较多,最拿手的“气死功”,瞬间台倒,形象逼真,于“豫西三张”之外独辟蹊径,自成一派,时号称“一周三张”,并被豫剧界誉为“须生泰斗”。1928年在郑州创办“太乙班”集各路演员为一炉,打破门户之别,影响甚大。冲破世俗偏见,招常香玉、汤兰香等大批女生入班,拜其门下。
燕长庚,男,原名赵玉芳(1895年-1981年)密县超化赵家圪台人。后随母迁至密县平陌镇界河村,专攻青衣,1925年在开封国民舞台首次演出而一举成名。他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技巧著称,擅长演绎悲剧,自然得体地运用真假嗓音,并善于使用鼻音,因此被誉为“豫西的梅兰芳”。燕长庚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他的表演上,他还被许多豫西的著名旦角视为导师,有“豫西旦角的总师傅”之称。其代表作品有《刘全进瓜》、《麦苗郎》、《抱琵琶》、《桃花庵》等。1956年参加了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汇演,与周海水等人一同演出《清风亭》。燕长庚的艺术生涯跨越了多个时期,对豫剧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这些年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而精神文化生活的质量也不断的提高,特别是戏曲文化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如豫剧、越调、曲剧。据不完全统计,新密现在学唱戏的业余爱好者,还有学乐器,如板胡、二胡、电子琴等人员1000多人。
在新密市曲梁镇朱寨村有这样一位艺人,名叫朱全顺,1960年2月出生,高中文化。他是一位戏曲文化爱好者,也是一位戏曲文化的传承者,上初中时参加了村里的文化宣传队。他天资聪明,很有戏曲天赋。他没拜过师,完全靠自学,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唱腔和乐器。他的豫剧代表剧目是《秦雪梅》《朝阳沟》《倒霉大叔的婚事》,越调代表剧目《收姜维》,曲剧代表剧目是《卷席筒》《陈三两爬堂》等。在新密的很多乡村都留下了朱全顺的足迹和影子,他不图名,不图利,一心唱戏为的是心情舒畅,为的是传承戏曲文化,为的是服务广大人民群众。(作者:新密市苟堂镇小刘寨村 刘保森)
责任编辑:柯鹏
2024-09-29 18:16:04
2024-09-21 17:26:37
2024-09-11 18:20:21
中华生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