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乡村教育现代化的推进路径
教育不是孤立的现象,它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变革。我国乡村与城市二元结构特征突出,乡村与城市教育的发展愈发不平衡,乡村教育发展愈发不充分。归根结底,农村经济结构是农村教育现代化的根本制约因素,直接或间接制约着农村教育现代化的类型结构、层次结构、布局结构等。《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可见,教育在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中是第一位的。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尤其是乡村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助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必然任务。
中国乡村教育现代化作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中国”“乡村”“现代化”三个概念的简单叠加,而是紧扣“中国特点”“乡村特色”“现代水平”等发展指标,将中国国情、中国方向、乡土传统与乡土实际作为中国式乡村教育现代化建设的生长点。“推进教育现代化要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不断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从政策、经济、人才、文化四个方面统筹是综合推进中国乡村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实现路径。
政策推动乡村教育现代化优先发展
政策制度是中国乡村教育现代的“指挥棒”。坚持与加强党对我国乡村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构建并完善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饱含科学性的乡村教育政策体系,在中国式乡村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愿景谋划、系统引领、总体部署与全局驱动的作用。持续增强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优化中国式乡村教育现代化的顶层政策设计和健全中国式乡村教育现代化政策督导体系,确保乡村教育各个领域及各项事务的制度化、规范化与稳定化推进。需要从战略高度考虑教育问题,不断优化乡村教育顶层设计,站位全局进行系统谋划与总体部署,为乡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基础性民生建设的完善以及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提供制度保障。制定出台合理政策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政府需要给予极大的支持与鼓励,制定出台合理的政策,协调农村教育的发展。而相关的政策尽量要实现农村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达到丰富扩展农村教育资源的目的。为减小各省农村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差距,制定出台的政策内容还应当为区域的协调发展创造一定的条件。
经济支持乡村教育现代化持续发展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人力资本的再生产过程既是一种消费过程,也是一种投资过程。”教育投资的首要问题是经济问题,乡村经济产业需要充分认识自身经济特色,不同的乡村产业经济需要与区域内的乡村教育事业形成有效的人才关系,乡村教育事业才能效益鲜明的持续发展。推进教育数字化,加大加强乡村教育数字资源的支持力度、乡村教育硬件资源现代化建设、以法治保障下的社会化方式设立乡村教育基金,为中国式乡村教育现代化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撑、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提供充足的经费来源。完善农村教育投入体制,加大各级政府对农村教育财政转移支付的统筹力度,科学确定农村教育投资需求额度,明确经费的来源渠道,加大中央对财力薄弱农村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确保义务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及时足额拨付,提高农村经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采用多种渠道或方式加大农村教育的经费投入,通过多渠道引进教育经费,或者直接与相关企业在学校设施设备方面合作,从而改善农村教育教学的环境。健全财政转移支付机制,加强作为对教育经费开支等方面的监督,确保农村教育资金充足。
人才引领乡村教育现代化高水平发展
人才是乡村振兴之魂。“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发、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要以适应乡村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为基本单位,建设数量足、素质高、结构优的人才梯队,是实现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数量充足的创新型人才队伍为乡村教育振兴提供强大智力支持。结构合理的创新型人才队伍为乡村教育振兴提供高效服务。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为乡村教育振兴提供不竭动力支撑。必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全面培养、分类施策,遵循乡村教育自身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客观规律,坚持多元主体、分工配合,坚持引智引才用人留人两手抓,拓宽乡村教育人才来源渠道,贯通教育人才求职与乡村教育发展的对接渠道,坚持完善机制,强化保障构建“外部保障—内在自觉联动”的留人政策,通过乡村人才振兴为中国乡村教育现代化引智赋能。在实践层面上努力构建以乡村教师为主导的村落文化行共同体,充分发挥乡村教师在乡村的知识核心作用,塑造一个新的农村精神,乡村教师在乡土文化的选择传播与创新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文化自信奠定乡村教育现代化发展根基
“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式乡村教育现代化具有对传统乡土文化的承接,中国式乡村教育现代化的演进,本质上是扎根中国大地的教育现代化,其具有乡土特色与乡土情怀,是立足于乡村现实需要的“教育在地化”建设。扎根乡土大地、凸显乡村特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自信”对乡村教育现代化的必然导向,乡村教育主体回归乡土本质、涵育乡风文明,实现从城市教育现代化或域外教育现代化的“趋附者”“模仿者”到中国式乡村教育现代化的“探新者”“创生者”这一身份转变,重塑乡村教育的文化自信、传承和创新乡土优秀文化。乡村文化是乡村教育的精神食粮和潜在的教育因素,在乡村建设中,要尽量保持乡土原来的特色,保持其自然乡村的原生态形式。在新课程开发中,注意将地方的特色融入到地方课程中,让乡村的孩子能够在学习的教材中看到家乡的影子。做到深挖中国乡土元素,并将其渗透于乡村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价值、内容与方法等全领域,以乡土性筑牢中国式乡村教育现代化的文化根基,从而实现“以文化人”,为中国式乡村教育现代化培根铸魂。(作者:西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贺宁霞)
责任编辑:李玥
2024-09-21 17:26:37
2024-09-11 18:20:21
2024-09-05 21:31:06
中华生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