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子三下乡:寻觅非遗瑰宝,助力文化传承
青年有心传非遗精粹,壮志豪情续文化新篇。山东农业工程学院“追本溯源 遗风扬韵”中华文化传承团一行7人于2024年7月15日至16日前往山东省文化馆、百花洲、山东手造展示中心等地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本次活动围绕山东省非遗文化研习与传承展开了一系列调研、宣传与服务工作。旨在充分发挥当代青年的知识才干,通过深入体验非遗文化,在实践中培养青年人传承非遗文化的责任和担当,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彩做出应有之义。
7月15日,团队成员前往山东省文化馆展开实践调研。团队成员充分发挥专业特长,结合不同传统技艺特点,设计非遗文化宣传手册和活动调查问卷,向现场的游客发放鲁锦、鲁绣和蓝印花布等民间技艺的宣传册,并介绍相关非遗项目的历史渊源和制作工艺。通过讲解与互动,让公众体验非遗文化的魅力,生动有趣的讲解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驻足聆听。
图为团队成员回收调查问卷 张洪硕摄
图为团队成员于文化馆了解山东省非遗历史 丁文欣摄
在展示鲁锦样品的过程中,团队成员与游客共话文化记忆,非遗产品成为跨代交流的桥梁。团队成员特别设计的汉服娃娃深受小朋友喜爱,其好奇与赞赏的目光激发了团队对汉服艺术及非遗研究的热情。此举不仅加深了公众对非遗的理解,也坚定了团队推广非遗文化的决心。
图为团队成员向游客展示鲁锦样品并讲解 张洪硕摄
图为团队成员体验小型织布机 张洪硕摄
7月16日,团队成员前往济南百花洲进行传统非遗技艺的学习。《“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加强非遗传承人群培养,社会各界为此共筑创新氛围。百花洲作为山东非遗手造体验地,汇聚多样非遗,游客纷至沓来,体验不暇。通过采访、发送调查问卷的形式,团队发现大众对非遗兴趣浓厚,乐于学习,并期待非遗焕发新生。此现象印证了规划成效,非遗保护与传承正稳步前行,期待更多非遗文化走进大众,共绘文化繁荣新篇章。
在扎染馆中,专业匠人先向成员讲解扎染的起源、特点,传播非遗文化知识。随后带领大家使用植物染料与棉布手帕,通过线绳等工具,将织物打绞成结后,再进行浸染,最终固色洗涤,形成美妙的图案,晕色丰富,变化自然。经近一小时创作后,一幅幅美丽的、独一无二的扎染作品呈现在眼前。普通白布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摇身变成了一块块绚丽多彩的印花布。整场扎染体验活动让大家觉得趣味无穷,意犹未尽。
图为团队成员于扎染馆学习扎染技艺 丁文欣摄
于传统手工艺街区,团队成员亲身体验了非遗古法香囊的完整制作流程。这项技艺严格遵循古法,工艺精细,选用上等艾草、菖蒲、雄黄、冰片等天然香料与草药,经精心研磨、调配,再巧妙融合于柔软棉花之中,用丝线或彩带将香囊封口。香囊形态各异,有圆形之圆润、方形之规整、三角形之别致、菱形之独特,其上绣制的花鸟鱼虫、人物山水及吉祥图案,更是栩栩如生,展现了中华传统工艺的精湛与美学的韵味。此次体验活动让团队成员深刻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与温度,纷纷表示要将这份珍贵的技艺与文化传承下去,让更多人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图为团队成员于百花洲体验扎染技艺 张洪硕摄
本次活动聚焦山东非遗文化传承与弘扬,实地考察,深入调研,充分利用社会实践大课堂,发挥专业优势,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互动性强的非遗文化宣传活动,将理 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有机融合,实现了文化教育的知行合一。少有担当多壮志,青春聚力正当时。团队将继续深化对非遗文化的研究与探索,亲身体验传统技艺,深入挖掘齐鲁文化底蕴,深耕人文沃土,利用网络媒体对非遗文化进行多元引领,多元传播,服务山东打造文化“双创”新标杆。
图为团队成员于山东省文化馆馆前合照 丁文欣摄
撰稿:刘桠菡
责任编辑:柯鹏
2024-08-29 21:45:40
2024-08-29 10:55:00
2024-08-26 18:12:17
2024-08-22 12:07:23
中华生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