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迹冀都,走进非遗,赋能文化繁荣——承德医学院社会实践队开展文化传承之旅
为深化对“两个结合”意义的理解,进一步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德医学院“薪火风古韵,墨香夏乡行”社会实践服务队于2024年7月19日至8月10日在河北省承德市、石家庄市、邢台市、衡水市、沧州市、唐山市、保定市进行了为期23天的实践活动,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中华文化传承之旅。
“红医精神心中铸,优良基因永留存”——优良精神入心篇


“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在活动的序幕拉开之际,实践队全体成员齐聚承德医学院校史馆,在承德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直属党支部副书记李静老师的带领下,共同追溯学校的历史足迹。在这里,队员们仿佛穿越时空,与那些在艰难岁月中坚守“红医精神”的前辈们对话。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一件件珍贵的实物,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让每一位参与者的心灵受到了深深的触动。这份感动化作动力,激励着实践队在文化传承道路上继续前行。
“步履古今,梦回千年”——历史古迹赏学篇
青年作为未来的引领者,对文化遗产的保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为深入学习冀都文化,实践队分赴各地,探访历史古迹,感受文化脉搏。在河北省博物院、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唐山地震遗址纪念馆、保定博物馆、衡水博物馆、邯郸博物馆等地,队员们跨越历史长河,聆听文物故事,品味文化风韵。并采用有趣的视频、图文等方式记录研学过程,在新媒体软件中记录“我们的三下乡”,宣传文化的同时,也获得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


“指尖流转,古韵新生”——非遗技艺传承篇

每一种文化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为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薪火风古韵,墨香夏乡行”专访小组自2024年7月21日至8月2日深入河北省各市开展为期13天的“指尖流转,古韵新生”非遗专访活动。在与国家级非遗“吴桥杂技”市级传承人齐玉萍、河北省省级非遗“鼎棋”省级传承人安跃西、赵氏板笔花鸟字创始人、花鸟字县级传承人赵胜肖、广平魔术县级第六代传承人丁奎等老师的交流中,队员们不仅学习了“三仙归洞”古典戏法、“鼎棋”基础步法“花鸟字“主要创作工具及创作过程等内容,更感受到了传承人们背后那份对文化的执着与热爱,4位传承人皆提出了对于本团队后续活动的建议和嘱托,更衷心祝福承医师生们在医学探索的道路上勇往直前,不断攀登学术高峰,早日建成有特色有影响的医科大学。通过此次活动,成员们理解到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前辈们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传承文化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文心播爱,志行传薪”——知行志愿服务篇

在完成了一系列文化学习和体验后,为响应国家号召,担起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重任,实践队成员们深入基层,走进唐山地震遗址纪念馆、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保定市莲池区合作路社区、衡水市桃城区天玺香颂社区、邢台市巨鹿县西张王疃村等地,发放“承‘红’普冀”文化志愿活动宣传单,科普讲解冀都非遗、中医中药及红色革命文化故事,同时,队员们还进行了志愿中医推拿协助义诊,向当地居民赠送了藿香正气水、风油精等中药物资。活动累计参与800人次,发放宣传单600余份。在邢台市基层志愿服务活动中,巨鹿县西张王疃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赵胜肖热情接待进行志愿活动的队员们,作为退伍军人,也作为非遗传承人,赵胜肖详细讲解了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之间的联系以及巨鹿县乡风文明与特色产业的卓越成就,这些鲜活经验更是为队员们进一步传承中华文化提供了思 想引领。本次志愿活动拉近了队员们与当地居民的距离,也为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随着活动的圆满结束,“薪火风古韵,墨香夏乡行”暑期社会实践队队员们收获满满,不仅深刻认识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坚定了自己作为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正如那句流传千古的诗句所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队员们将以此次经历为新的起点,继续在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为中华文化的繁荣昌盛贡献青春力量!
作者:张同乐
责任编辑:柯鹏
2024-08-22 12:07:23
2024-08-19 09:59:52
中华生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