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矾’之路”暑期社会实践队深入苍南矾山,见证“世界矾都”非“矾”新变化
2024年7月6日,温州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非‘矾’之路”暑期社会实践队赴温州市苍南县矾山镇开展为期11天的“强城有我,不同‘矾’响”主题社会实践。在实践队指导老师、温州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蒋和珈、张开元的带队下,实践队聚焦共同富裕,通过实地调研、志愿服务和文化体验等形式,深入探究矾山镇工业遗存转型发展的现实案例。
图为全体成员在南阳312平洞矾矿遗址前合影。 张睿 摄
共“富”自然之约——探索绿色发展新模式
在明矾市场巨大变革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矾山镇积极开展生态治理,以绿色铺就发展底色,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图为成员参观南阳312平洞矾矿遗址。 张睿 摄
实践队深入矾山镇,以共“富”自然之约为主线,探索矾山镇绿色发展新模式,先后走访了福德湾矿工村、南阳312平洞矾矿遗址、柴桥头等地,与温州矾矿文旅集团有限公司管理人员交流矾矿生态治理;在与政府工作人员、小镇居民、游客的交流中探寻“秃头山”转变为游客们称赞的“绿色宝矿”背后的秘密;登上苍南最高峰——鹤顶山,邂逅山顶的共富茶园与风车发电站。实践队成员感慨:蔚蓝的蓝天下是“吐出”云朵的废弃煅烧炉口,600多年历史的福德湾村也将“秃头山”盼成青山,将“牛奶溪”等成清流……
在矾山擘画的绿色图景上,实践队通过实地调研、访谈等形式深入了解矾山镇在厚植绿水青山生态优势、统筹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际成效与相关经验,深刻体会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绿色发展路径。
图为成员在鹤顶山顶共富茶园合影。 张睿 摄
共创非“矾”之路——开启产业转型新篇章
基于矾山丰富的工业遗产资源与庞大的旅游市场,矾山当地顺应发展趋势,推动工业遗产资源向生态文旅资源转化,实现产业的多元化和创新化建设。
在探寻共创非“矾”之路的过程中,实践队成员重点关注政府、企业、商会多方助力矾山转型发展,深入温州矾矿文旅集团有限公司、为唐公肉燕、达记肉燕、BAC艺术基地等地,开展一系列实地调研活动,积极与政府工作人员、矾山商会秘书长、肉燕协会会长、文旅从业者、退休矿工交流。从他们的口中,了解矾山镇产业转型的具体举措、进展成效和遇到的困难。
图为访谈BAC艺术基地负责人。张睿 摄
在访谈期间,成员们也结合自身体验,多角度、多维度分享自己的感悟,积极为矾山产业转型发展建言献策,共同助力“非矾之路”。
共“响”文化之美——挖掘矾都文化新价值
时间串起记忆,矿石封存风雨。矾矿的开采历史深刻影响着矾山,沉淀出矾山独特的文化富矿。面临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挑战,矾山走出一条“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路径。
实践队成员挖掘矾都文化新价值,通过实地访谈、亲身体会等方式,研究矾矿申遗、非遗矾塑等文化新课题:在对苍南县政协原主席张传军的访谈中,成员们见证矾矿故事讲述者们克服矾矿申遗阻碍的不懈努力;在非遗矾塑第二代传承人刘祖玮老师指导下学习制作矾塑,感慨矾塑作品的精美和传承人的执着专注;来到朱程将军故居前,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图为访谈张传军、成员学习矾塑制作、员参观矿石博物馆。张睿 摄
通过温州矾矿博物馆、矾都矿石馆、矾都奇石馆这些平台提供的矾都文化窗口,成员们在重读矾山矿石文化“活教科书”中体悟矾山镇的过去与现在,认识到矾山宝贵的工业文化遗产也是矾山镇转型发展的关键。
共“融”友谊之魂——践行志愿精神
紧张的调研之余,实践队发挥专业优势,为当地群众开展一系列反诈反邪、夏季防中暑、大学生经验分享宣讲活动。十一天中,实践队在街头巷尾对居民的问卷调查中加深对当地反邪教、环境治理等内容的了解。
图为与矾山一中学子交流会、开展夏季防中暑宣讲。张睿 摄
在实践的最后一晚,实践队成员在矾都广场为矾山居民带来“绘出眼中的矾山”“‘艾’进矾山DIY艾草养生锤”等志愿服务宣传活动,让矾山镇居民在玩中学习中医养生知识、在画中传递我是矾山人的自豪感。
图为成员在矾都广场举行宣传活动。张睿 摄
“三下乡”活动让同学们走出校园、深入基层,用脚步丈量大地、用文字记录故事,在调研中感悟民生,在参观走访中拓宽视野,在访谈交流中增长智识,为地方发展贡献创新智慧。相信在未来,实践队成员们将继续走在乡村振兴的路上,在社会大课堂中锻炼、成长,书写自己成才、担当的非凡之路。
( 通讯员: 文新 指导教师: 蒋和珈 )
责任编辑:李玥
2024-08-22 12:07:23
2024-08-19 09:59:52
中华生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