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学院赴新宁县乡村振兴促进团:共赴“夏”乡梦,青春正当时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在这个暑假,邵阳学院赴新宁县“生态研学、非遗传承”乡村振兴促进团怀揣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敬畏,对打造生态研学道路,实现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开启了为期9天的三下乡之旅。
生态研学:让自然奥秘引领发展
在新宁县丰富的生态与文化资源背景下,邵阳学院赴新宁“生态研学,非遗传承”乡村振兴促进团旨在探讨新宁生态研学的开发模式,通过整合各地区资源优势,打造以崀山为依托,以黄金、麻林瑶族乡为落脚点,以舜皇山为着力点的一体两翼模式。在崀山,欣赏完赤壁丹崖、峰林峡谷的壮美景色后,促进团成员与景区管理人员进行交流,探讨如何在保护丹霞地貌的基础上,更好地开发研学课程。在黄金瑶族乡,促进团亲身体验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通过与村民、村书记的交谈,思考如何将瑶乡传统文化和特色农产品与生态研学结合,为乡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还有麻林瑶族乡的水库大坝,承载着老一辈人的心血;舜皇山的“帝子灵芽”,是一张绝佳的名片。在一系列的实地考察调研后,促进团整合各种资源,制定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生态研学开发方案,为新宁县的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非遗传承: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生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蕴积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内涵。邵阳学院赴新宁县“生态研学、非遗传承”乡村振兴促进团采用了访谈、实践、查找文献等方式对新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调研研究,积极为更好的传承和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言献策。
促进团和岩鹰拳传承人刘烈红老师进行了一场关于“精气神”的交流、和崀山峒歌传承人陈孝友老师展开了一场关于“守正与创新”的探讨、和黄金瑶族乡的瑶民们举办了一场“汉瑶一家亲”的聚会、与瑶医沈万根老先生进行一场中医学术的讨论……在这个过程中,促进团认识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同时也更加明晰了新宁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困境,坚定了为保护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贡献青春力量的决心。
乡村振兴:让乡土风貌重焕光彩
为实现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邵阳学院赴新宁县“生态研学、非遗传承”乡村振兴促进团展开了多层次的深入调研:从生产基地到黄金牧场、从养殖基地到线上直播、从非遗学习到政策传播,实践过程中,促进团成员不仅仅了解到了相关的产业结构,政府与企业的新型合作模式,还对相似产业的不同产业结构、生产模式进行对比,探究经济发展差距形成的原因,在行动上为促进乡村文化振兴作出贡献。
红色教育:让革命精神照亮前程
宛旦平,一位英勇无畏的革命先烈,用他的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英雄赞歌。他的事迹,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矗立在新宁人民的心中。为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邵阳学院赴新宁“生态研学,非遗传承”乡村振兴促进团来到宛旦平故居,开启了一场意义深远的红色教育之旅。促进团成员们认真聆听讲解员的讲述,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们看到了宛旦平在革命道路上的坚定步伐,感受到了他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壮志豪情。在这里,每一个故事都是一堂生动的红色教育课。宛旦平烈士在艰难险阻面前不屈不挠,在生死考验面前义无反顾,他的英勇事迹深深震撼着每一位成员的心灵,成员们深刻认识到,红色故事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动力。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铭记烈士功绩,传承革命精神,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照亮前行的道路。
邵阳学院赴新宁县“生态研学、非遗传承”乡村振兴促进团用脚步丈量乡村,以文字记录经历。未来,促进团也会结合所得知识与所怀理想,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昂首迈进,让梦想在乡村的土地上生根发芽。(通讯员 李佳欣 银树 凌希)
责任编辑:杨忠林
2024-07-31 21:42:48
2024-07-28 12:38:41
2024-07-26 18:27:27
中华生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