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文化振兴小探队”深入小岗村 探索数字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新路径
为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理念,理解数字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内涵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文化振兴小探队”团队及指导老师,于七月中旬走进了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小岗村,开展了一次意义非凡的社会实践。团队以小岗村为窗口,深入探究数字文化产业如何赋能乡村振兴,为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贡献青年力量。团队携手当地纪念馆与政府,用数字智慧书写基层服务故事,厚植文化情怀,练就兴农本领。
第一站:红色记忆的数字传承——沈浩纪念馆的互动体验之旅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精神历久弥新,成为民族的脊梁。沈浩纪念馆,作为小岗村的红色精神象征,不仅承载着革命先辈的光辉事迹,更在数字化的浪潮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里,每一块展板、每一件展品,都通过数字技术的翅膀,飞越时空的界限,与每一位慕名而来的游客进行心灵的对话。
走进沈浩纪念馆,仿佛步入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在这里,红色精神的存在,便是人民心中不灭的希望与光明。借助智慧小岗公众号这一数字平台,纪念馆的红色故事得以跨越山海,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正如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所描绘的那样:“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数字文化的力量,正如这飞瀑,激荡着每一个人的心。沈浩纪念馆的数字化转型,不仅让历史教育和文化传承突破了物理空间的限制,更以一种动态、互动的方式,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图为团队成员在沈浩纪念馆合影留念)
团队成员们在这次参观中,不仅学习到了知识,更感受到了情感的共鸣。他们纷纷表示,这次经历让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红色精神的时代价值,也更加坚定了他们传承和发扬这一精神的决心。一位成员动情地说:“沈浩纪念馆的数字化体验,让我感受到了历史的力量,也让我明白了作为新时代青年的责任和使命。”
第二站:智慧农业的春风——关友江爷爷的数字文化启示
在小岗村的田野间,关友江爷爷的家是一片充满智慧与温暖的土地。这里,传统与现代交织,数字文化与农业发展相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团队成员们带着对数字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好奇与期待,来到了这位和蔼老人的家中。
(图为关友江爷爷与团队成员面对面交流)
团队成员们在这次交流中,不仅学到了知识,更感受到了责任。他们深刻体会到,数字文化不仅是技术的应用,更是智慧的传承,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推手。这次经历让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数字文化的力量,也更加坚定了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的决心。
第三站:非遗技艺的传承之光——走进当年农家的文化宝库
在小岗村,还有一处让人心驰神往的地方——当年农家。这里,是非遗技艺的聚集地,是文化传承的宝库。当团队成员们踏入这片土地,他们仿佛穿越了时空,走进了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文化殿堂。
精彩绝伦的凤阳花鼓表演,精美的鞭陀工艺品,而这里的酿酒技艺更是传承久远,历经岁月的沉淀,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从选料、酿造到成品,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先辈们的智慧和心血。随着工作人员的讲解,团队成员逐渐被这些非遗技艺深深吸引,他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体会到了非遗传承的重要性。一位成员感慨地说:“在这里,我看到了非遗技艺的生命力,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图为当年农家工作人员带领团队成员进行参观讲解)
随着夕阳的余晖洒满小岗村的田野,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文化振兴小探队”的社会实践之旅也渐渐落下帷幕。然而,团队成员们心中的激动与思考却如同这夕阳一般,久久不能平息。在这片充满红色记忆、智慧农业和非遗文化的土地上,他们不仅收获了知识,更收获了对乡村振兴的深刻理解和沉甸甸的责任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们深知,前路漫长且充满挑战,但怀抱着对社会的深厚责任感与使命感,他们将不懈追求,继续在乡村振兴的征途上砥砺前行。
责任编辑:李玥
2024-07-31 21:42:48
2024-07-28 12:38:41
2024-07-26 18:27:27
中华生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