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农民画艺术,助力非遗传承
(作者 吴欣怡 何圆圆 梁志锐) 近日,为响应党中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得到有效保护、推动传统工艺实现高质量传承与发展的时代要求,帮助三江非遗侗族农民画在美术教育中得到有效推广,增强其传承活力。广西师范大学设计学院“遗教于乐”社会实践队从弘扬中华非遗文化和推广三江非遗侗族农民画的角度出发,通过实地考察三江侗族农民画非遗文化技艺,学习侗族农民画技艺,拜访非遗传承人及老师,对三江侗族农民画非遗文化技艺进行采访与调研学习,为后期团队对青少年非遗手工课程教学打下坚实基础。
图为三江侗族博物馆中侗族农民画作品 通讯员 吴欣怡 摄
侗情侗韵:探索三江侗族博物馆的神秘面纱
7月9日,随着清晨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广西师范大学设计学院“遗教于乐”社会实践队,在李茵老师的携手同行下,踏上了前往三江侗族自治县的旅程,怀揣着对侗族农民画深沉色彩的向往与探索。我们来到了三江侗族博物馆,探索历史的印记,让艺术和历史唤醒灵魂,文化的魅力也深深吸引着我们。
进入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些色彩斑斓、充满生活气息的农民画作品,它们或描绘侗族人民的日常劳作,或展现节庆盛典的欢乐场景,或绘制侗乡的自然风光,每一幅作品都充满了深情与活力。这种造型拙朴富有装饰美感的民间艺术品,几乎囊括了整个三江的自然人文景观和侗家人的生产生活百相,传统的民族审美意识与现代审美意蕴相融合,传承和传播着侗族的历史与文脉,独秀于中华民族民间艺术之林,成为隐藏在大山深处的当代侗家人的浮世绘。
图为李茵老师为实践队讲解分析侗族农民画作品 通讯员 吴欣怡 摄
艺术无界:一次深入农民画世界的探索
我们有幸深入农民画艺术家吴凡宇老师的工作室,近距离观摩他们挥洒自如的创作过程,从构图到着色,每一步都透露着侗族人民对美的独特理解和追求。更令人感动的是,这些艺术家们不仅继承了传统技艺,更在创作中融入了现代元素,使得侗族农民画在传承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图为三江侗画馆中侗族农民画作品 通讯员 唐文艳 摄
图为吴凡宇老师讲解侗族农民画作品 通讯员 吴欣怡 摄
通过与吴凡宇老师的讲解,我们了解到,三江侗族农民画的最大特点是构图奇特大胆、造型率真纯朴,多角度呈现了侗乡人民在党的光辉照耀下的幸福新生活。三江侗族农民画的画面深受侗族壁画、侗绣等传统艺术影响,构图追求饱满求全。三江侗族农民画的题材包罗万象,涵盖三江侗族同胞的衣、食、住、行等。概括起来,可以分为田园风光、民俗活动、日常生活等三大内容。侗族农民画家们从大自然、民俗节日和日常生活中选取创作素材。从侗族壁画、服饰、侗绣等传统艺术中学习和借鉴构图、造型和色彩,形成了富有三江侗族文化特色的农民画作品。同时,由于农民画家们具有不同的性格、天资禀赋和人生经历,因此,在题材选择、构图、造型和色彩运用上有各自的特点,呈现出和而不同、风格各异的作品。
图为团队成员对吴凡宇老师进行采访 通讯员 唐文艳 摄
实践队与农民画艺术家吴凡宇老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探讨。据实践队了解,这种民间美术的雏形,最初是具有绘画天赋的三江侗民,借鉴了本地风雨桥、鼓楼的民间彩绘及侗族传统刺绣、剪纸等姊妹艺术,在农闲时折木为笔,用锅墨、蓝靛等做颜料,把自己真实的生存状态和原始浪漫的审美******戏画在墙壁、纸张或侗布上,美化生活,自娱自乐。侗族农民画不仅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侗族人民精神生活的真实写照。它们承载着侗族人的情感与梦想,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与时代的发展。如今,随着传统文化保护意识的增强,侗族农民画正逐渐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和欣赏,成为连接不同文化和地域的桥梁。
图为团队成员体验农民画创作 通讯员 吴欣怡 摄
图为团队成员体验农民画创作 通讯员 吴欣怡 摄
田野上的调色板:揭秘农民画的五彩世界
在三江侗画馆中,我们有幸亲身体验了一次农民画创作的过程,这一经历不仅让我们对侗族农民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感受到了农民画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创作精神。在创作农民画的过程中,我们深切体会到了侗族人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哲学。在吴凡宇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学习如何观察自然,如何将眼中的山川、田野、村寨以及日常生活的点滴转化为画面上的色彩与线条。每一次笔触的落下,都是对生活细节的捕捉与再现。体验过程中,我们逐渐明白了农民画并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达,它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发现生活中美好瞬间的能力。
图为实践队在三江侗画馆实践考察合影 通讯员 吴欣怡 摄
此次三江侗族农民画调研之旅,不仅是一次深入探索侗族文化的学术之行,更是一次对传统文化价值的重新发现与认识的文化之旅。艺术家们的生活虽然简朴,但他们对艺术的热爱与执着,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无不体现了一种积极向上、坚韧不拔的精神力量。他们通过农民画表达出的不仅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是对人生态度的展现,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侗族农民画的独特魅力与文化价值。
广西师范大学设计学院“遗教于乐”社会实践队成员们仍将继续学习了解广西非遗文化,用青春的力量为非遗传统注入新的活力。无论是通过学习和研究,还是通过对儿童培训教学,我们都能够将非遗文化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喜爱并参与其中。让我们树立保护意识,充分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坚定文化自信、肩负起保护的责任,用青春的力量助力非遗文化的传承,让非遗文化在我们的青春轨迹上绽放出绚烂的光芒。未来,实践队员们将把在本次活动中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自己的专业领域,为后期美育实践课程打下坚实基础,为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贡献自己的力量。
责任编辑:柯鹏
2024-07-17 12:25:17
2024-07-09 18:20:22
中华生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