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曾祖母
翻开手机相册,一张曾祖母身穿深红色偏襟上衣、面带笑容的照片再次映入我的眼帘。可亲可爱的老人再次把我的思绪带回到与她一起生活的那段美好时光。
2020年,我的曾祖母和我的爷爷
曾祖母出生于1920年,她102岁那年安详离世。不知不觉中,今年已经是曾祖母离开我们的第四个年头了。五世同堂的那些年,她的音容笑貌依然清晰地浮现在我的眼前。曾祖母是我父亲的奶奶,祖籍山东,一个身材瘦弱,个子矮小的女人。她总喜欢穿一件深蓝色的偏襟上衣和自己亲手纳的黑色小脚布鞋。这大概是她那个年代的女性最喜欢的服饰之一吧!虽然洗得有些发白,但她就是对它们情有独钟。尽管家人出于穿脱方便考虑,给她购置了许多色彩鲜艳的对襟衣服、松紧腰的裤子和绣着花的布鞋,但她只有在逢年过节或家里来人有喜事时,才会换上。
父亲视她如珍宝,对她呵护有加。父亲常说,如果没有曾祖母就不会有他了,更别提我们这一大家子人了。从父亲简短的话语中,我感受到了浓浓的爱意。这还得从父亲小时候的一件事说起。父亲小时候一直与曾祖父和曾祖母一同生活。当时因为粮食短缺,有一天,村大队的食堂通知每家每户按人头可以去食堂领馒头。当时,曾祖父走不开就派我的父亲(当时才6岁)去办这个差事。父亲满心欢喜地一路小跑来到食堂。发馒头的工作人员只问了家中几口人,随即将馒头包好交给父亲。父亲当时只顾着高兴,没来得及数,接过馒头便一路快跑回到了家。曾祖父接过热腾腾的馒头,看着父亲瘦弱的身体、稚嫩的小脸,直接把自己的那份也给了父亲。这下父亲得到了两个白面馒头,开心得脸上笑开了花。可转念一想,自己拿到了两个,那家里不就有人少吃一个了吗?父亲接过馒头,转身跑到了厨房。把馒头全部交给了曾祖母,并告知了刚刚曾祖父对自己的奖励。曾祖母慈祥地用手抚摸着父亲的脸庞,告诉他:“你正在长身体,应该多吃点。”父亲虽然很想吃,可在那个饥荒的年代,父亲又怎舍得自己一个人独享呢。吃饭的时候,父亲看到曾祖父和曾祖母拿着硬邦邦的窝窝头一口一口地啃,自己拿着白面馒头的手实在是不忍下口。最后,他自己给大家一人分了一个,还用稚嫩的口吻说:“你们不吃,那我也就不吃了。”说着,硬把白面馒头塞到家人的手中。此时,家人的脸上露出了会心的笑容。曾祖母高兴地说:“我的孙儿长大了,知道疼人了,看来平日没有白疼你。”虽然这只是一件小事,但从这件事后,父亲一直牢记曾祖父和曾祖母对他的恩情。父亲也时常用宽厚仁慈的方式教育我们,做人一定要心存感恩,要尊敬这位跨世纪的老人。
曾祖母经历过吃不饱穿不暖和女人裹脚的年代。她一生养育过四个孩子,可幸存的只有爷爷和姑奶兄妹二人。一直以来,她生活在山东老家的农村,靠种地种树养羊为生。她不仅心灵手巧,而且还做得一手漂亮的针线活。她年轻时,家里点的是煤油灯,一家人的棉被、衣服、鞋子和袜子,样样都是她亲手缝制。一架手摇纺车成了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只要一闲下来,她就席地而坐,在纺车前不停地捻棉绳、纺线线。她常说:“土地是个宝,要想收成好,就得锄草、浇水、施肥,样样少不了。种下棉籽,就可以收获白白的棉花,可以纺线、织布、做衣裳;种下一粒花生豆,就可以收获许许多多的花生,可以榨油、做豆饼、当饮料,一物多用,好处多多。”在她的心中,劳动是快乐和幸福的事情。只要辛勤付出,就一定会有收获的。白天她在农田劳作,晚上回到家,又在煤油灯下开始做针线活。虽然日子过得很清苦,但心里却踏实。她亲手缝制的衣物,大小合适,穿着舒适,而且针脚线均匀,就跟机器做出来的一样。农闲时,她不仅给自己的家人缝补衣物,还经常帮助村里的人们剪裁缝补,在村里大家都亲切地称呼她“田大姐”。
曾祖母喜欢听戏,更喜欢听山东梆子《墙头记》《万家香》《玉虎坠》《两狼山》《三回船》等剧目。她经常与我们分享戏里的故事,教育我们要堂堂正正做人,做一个乐于帮助别人的人。只有做善事,才能积累福报。她虽然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但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实际行动为家人树立了勤俭持家、诚实守信、宽厚待人的榜样。
每当想起曾祖母这位百岁老人,总会让我的心里充满阳光,勇敢向前。(陕煤集团韩城矿业郭守荣)
责任编辑:柯鹏
2024-05-11 19:32:21
2024-05-06 10:40:19
2024-04-29 16:24:57
中华生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