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之惊蛰: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中国传统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惊蛰”,标志着春季的正式开始,也是中国古老农耕文化的一个重要象征。惊蛰这一节气的起源,既有天文学的观测,也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据古籍记载,惊蛰节气通常落在每年的三月五日前后,这一时刻正好是太阳到达黄经345°时。“惊蛰”二字,则蕴含着春雷乍动、万物苏醒的意境。据说,此时正是龙蛇出没、万物复苏的时节,因而称之为“惊蛰”。
另外,惊蛰节气也深受《黄帝内经》的影响,其中有“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之说。在古代中医养生观念中,惊蛰时节正是气候转暖,阳气生发的时刻,适宜调养身体,增强抵抗力。
三候
第一候,桃始华。惊蛰之日,“桃始华”,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乃闹春之始,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流水桃花,便勾引出千媚百态。
第二候,仓庚鸣。惊蛰后五日,“仓庚鸣”,仓庚就是黄鹂,黄鹂最早感春阳之气,嘤其鸣,求其友。仓为青,青为清,庚为更新,“昔我云别,仓庚载鸣”,文人由此也称它“离黄”,“离黄穿树语断续”就成了悲声。
第三候,鹰化为鸠。再五日,“鹰化为鸠”,古人称“鸠”为布谷鸟,仲春时因“喙尚柔,不能捕鸟,瞪目忍饥,如痴而化”。到秋天,鸠再化为鹰。
农事
惊蛰节气的到来,标志着春季农事的正式开始。在古代中国,农民们对这一节气格外重视,因为它预示着大地的回暖和农作物的生长。
在惊蛰节气时,农民们开始忙碌于田间,进行春耕春种的准备工作。他们翻耕土地、施肥播种,种植早春作物如小麦、油菜等,为即将到来的春季丰收奠定基础。此时正值春雷频响,春雨绵绵,是农作物生长的最佳时机,农民们抓紧时机,希望能够有一个丰收的年景。
另外,惊蛰节气还标志着一些农事上的传统习俗。比如,在某些地区,人们会选择在这一天给耕田的牛粮食,以示祈福来年农作物的丰收。
养生
根据中医养生理论,惊蛰节气是一个适宜养生的好时机。在这一时节,天气逐渐变暖,阳气渐长,人体的新陈代谢也逐渐活跃起来。因此,正确的养生方法对于保持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在惊蛰节气,人们应该注重调整饮食,以适应气温的变化。多食用一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蔬菜水果、鱼类等,少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过食过饱。同时,也要注意增加水分摄入,保持身体水分平衡,有助于清除体内的毒素,提升免疫力。
此外,惊蛰节气还是适合进行户外活动的时节。人们可以选择早晚时段进行适度的锻炼,如晨跑、散步、打太极等,有助于增强体质,调节心态,提高抵抗力。
习俗
惊蛰,是雷声引起的。雷神作为九天之神,地位崇高,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鸟嘴人身,长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锤,一手连击环绕周身的许多天鼓,发出隆隆的雷声,来震动人间,所以过去有惊蛰日祭祀雷神的习俗。惊蛰这天,天庭有雷神击天鼓,人间也利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古时人们也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不顺心者拍打对头人和驱赶霉运的习惯,亦即“打小人”的前身。在人们的观念中,惊蛰吃梨,寓意着和害虫分离,远离疾病。惊蛰节气,乍暖还寒,气候比较干燥,很容易就让人感到口干舌燥,身体不舒服。因此在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风俗习惯。
责任编辑:王文杰
2024-04-01 21:17:50
2024-03-29 20:04:20
中华生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