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大数据时代 儿童隐私何去何从
一、背景概况
步入大数据时代,网络、新媒体技术不断发展,海量的个人信息因保管不善被泄露甚至被非法出售或利用,进而出现犯罪分子利用非法取得的个人信息对受害人进行精准诈骗或者实施其他违法犯罪行为的问题。
APP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的类型主要包括超范围收集用户个人信息;强制、频繁、过度索取用户权限收集信息;私自共享用户个人信息给第三方;违规、私自收集用户个人信息;违规使用用户个人信息等等。
在此背景下,未成年人个人信息调研暑期调研项目应运而生。该项目以app隐私政策文本为切入点,通过分析App隐私条款文本,结合App实际使用情况依据法律法规、参照特别法规定,查找典型案例、阅读总结文献,进一步对App收集个人信息的风险进行分类研究、明晰APP现存保护模式不足,对大数据时代下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保护遭受的挑战以及如何回应进行研究。
二、研究内容
APP 运营主体未经用户同意收集、使用、共享个人信息,本质上体现的是APP运营主体对用户个人信息背后商业利益的追求与用户信息安全之间的矛盾。
未成年人特别是儿童因其年龄小、阅历浅、自我保护意识较弱,相关个人信息易泄露,受到网络骚扰、网络欺诈等侵害的案件时有发生。未成年家长并不知情的情况下,可自行将手机号码、电子邮箱等信息提交给各类网络平台,完成注册。未成年人对平台将如何存储和使用自己的个人信息也往往是一知半解。《中国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报告》显示,超六成人数不会维权。
上述场景时有发生,这是因为在并不明晰的法律规则下,多数网络平台在收集、使用用户个人信息时并未建立起未成年用户年龄验证制度,以及事实上取得监护人同意的规则。在app隐私条款规定不规范且不落实的情况下,未成年人网络隐私保护存在很大的风险。
三、问题解决
项目团队根据研究发现的类型化的风险,查阅相关法律法规,具有针对性的提出不同类型的风险应对措施。
其一,构建app企业隐私保护自律机制,细化未成年隐私保护政策。
企业方面,要严格依照法律规定,在相关监管机构的指导下,建立对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的保护和审查自律机制。企业应及时通过内部协商、征求意见等形式检查服务条款和隐私政策的合法性与可行性,对于侵犯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的投诉与建议,应积极调研并给予回复。涉及严重侵犯隐私权的问题,应及时追责。隐私保护相关政策方面,要分类细化未成年人个人信息收集的类型与范围,并且逐项论述收集相关个人信息的目的,突出显示涉及未成年人重大合法权益的条款。同时设置针对监护人以及其他相关主体的信息知情条款,确保他们的知情权,充分发挥相应的监督作用。此外,要加入对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依据,引入侵犯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的救济途径,明确投诉方式,充分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其二,确保既有关涉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保护法律法规有效实施。
司法机关和相关社会主体应当严格依照法律规定,将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保护的措施落到实处。首先,探索建立司法机关、未成年人保护组织、开发企业、监护人等多主体之间的沟通协调配合机制,在信息收集程序、工作完成标准、责任调查追究等方面形成牵制力,提高自身履责积极性。其次,人民检察院应对违法收集个人信息,严重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相关主体提起检察公益诉讼,人民法院亦应积极受理侵犯未成年人隐私权的诉讼,确保损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救济途径的畅通。再者,建立健全问责机制,严格责任分配,对未尽到相应义务的主体进行处罚。从设计开发到隐私政策,开发企业应及时向有关监管机关汇报信息收集情况。对于不受理相关诉讼的司法机关,应及时内部追责,促使司法人员积极履责,确保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保护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
其三,应当完善app场景中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保护的专项法律。
基于《未成年人保护法》《儿童个人信息网络保护规定》以及《个人信息保护法》等相关规定,设置专章或者单独制定有关app场景中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规定。一方面,明确并扩大未成年人个人信息范围,规范服务协议和隐私政策文本结构,对未实质征得监护人同意、未明示收集个人信息目的和范围、未按法律规定提供删除或更改个人信息功能等情形规定相应的责任;另一方面,细化app获取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的程序,建立一套由未成年人、监护人、教育机构、app企业等多方社会主体组成的完整信息收集规则。如以学习类app为例,开发企业应当设置符合法律规定的获取程序,学校应当尽到合理审核义务,监护人发挥辅助性作用,共同为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保护保驾护航。
其四,通过开展 APP 个人信息保护检察公益诉讼来实现权利救济
当前,我国实体法层面的个人信息保护制度框架已经初步建立,但从现实情况看,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存在诸多困难和挑战。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在APP个人信息保护领域,可以通过提起公益诉讼的方式,弥补法律保护的局限。
检察机关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应持续跟进公安机关针对互联网侵害公民个人信息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和工信部门对APP侵害用户合法权益的整治,强化线索移送和技术协助,在公安机关、工信部门加强APP等互联网侵害个人信息执法监管的同时,及时提起APP个人信息保护民事公益诉讼,进一步追究违法主体的民事责任,实现惩罚违法犯罪行为和保障个人信息安全的双重效果。
四、结语
项目从企业合规、行政监管、自我保护、侵权救济四个方面采用线上信息收集、APP隐私条款研究;线下采访调研、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对研究主题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调研,进一步探寻保护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的解决方针。促进企业规范对个人信息的收集与使用,加强未成年人及其监护人对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的自我保护,完善未成年人个人信息受侵害之后的救济渠道。使未成年人放心、安心的上网,不再害怕隐私的泄露,摆脱不愿、不敢、不能救济的困境,响应国务院网信办的号召,还未成年人一个清朗的网络环境。(作者:南京师范大学 卢晨曦)
责任编辑:李玥
2023-08-04 20:20:54
2023-08-03 22:29:40
2023-08-01 12:26:53
2023-07-29 13:29:57
中华生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