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人文题材作曲家”熊惠彤荣登国家级大型期刊《中华英才》
《中华英才》总第762期名人天下栏目,以两个整页的篇幅刊登标题为“宋词今唱再现千年瑰宝 百年诗歌谱就经典乐章 ——记原创人文题材作曲家熊惠彤”,重点介绍当代人文题材作曲家熊惠彤。
《中华英才》中国唯一以人物为重点的大型综合性新闻半月期刊。是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重点联系的中央级期刊,是中国期刊中唯一以人物报道为重点的大型综合性新闻半月刊。
《中华英才》秉承“宣传当代杰出人物,记录改革开放进程,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办刊宗旨,坚持独家、真实、客观、严谨的办刊理念,融报纸的新闻性、杂志的综合性、画报的可视性为一体,在办刊理念上,《中华英才》具有总揽国际风云、见证中国发展、关注英才命运三大使命;在办刊重点上,《中华英才》以介绍全球政经要人、艺术名家而见长。
附:宋词今唱再现千年瑰宝 百年诗歌谱就经典乐章 ——记原创人文题材作曲家熊惠彤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著名诗人艾青在 1938 年武汉会战失守后,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的这首《我爱这土地》,深深地打动了一位出生于英雄城市武汉的 60 后,自此他也开始了一段长达十年(2010 年至 2021年)的近现代诗歌的作曲历程。他就是当代饱含人文情怀的优秀作曲家熊惠彤。随着诗人海子诗作《海子小夜曲》的音符落定,“千舟已过万重山”,200 首的《最美诗歌·百年经典》系列歌曲呈系统化地展现出来了,仿佛一部现代诗歌的音像版教科书。“徐志摩、郭沫若、闻一多、艾青、冰心、臧克家、林徽因、戴望舒、纪弦、朱湘、冯至、陈梦家、海子、顾城、张枣、戈麦、西川、芒克、北岛、舒婷、洛夫、席慕容”等星光灿烂,这些脍炙人口的诗人的代表作,有很多都是展示在大中小学教科书上的诗歌,被赋予了音乐的翅膀,生动形象,色彩斑斓。
音乐思想的漫步,也是诗词的律动,百年诗歌,淌过岁月之河、穿过时代风云,传世至今,犹如甘露滋润心田、犹如朝阳驱散迷雾。
唱响最美诗歌,演绎百年经典,重新揭开诗作薄纱,拂去历史尘埃,用优美的旋律与诗人共鸣,与世人共享。这就是作曲家熊惠彤创作缘起的初心,更是“让诗歌回归诗歌,让经典还原经典”的文化使命,希望在新时代用新思维将《最美诗歌·百年经典》唱响,以真善美的情怀涤荡众生心灵。
(熊惠彤为人民而谱曲,曲不惊人誓不休)
作曲家熊惠彤是一位充满着理想主义色彩和浪漫情怀的艺术家,性格率真豪迈,情感丰富细腻,黄河水、长江水、东江水在他的人生成长中留下了深刻烙印,受家学渊源之影响,艺术爱好广泛:收藏、瓷器、书法、绘画。自幼深受家庭的音乐熏陶,经常得到父母的耳提面命。其父熊敏学,深圳著名的国家一级作曲家,上世纪 60 年代初以古琴应试考入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作曲专业,后在宁夏文工团和湖北省歌剧团创作了大量作品;其母许洁如,也是上音毕业的女指挥家和钢琴教授,曾是著名的《编钟乐舞》的指挥作曲。父亲曾笑言,这小子在摇篮中都要听着古琴曲《幽兰》、二胡曲《二泉映月》、民族管弦乐《春江花夜月》和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天方夜谭》、柴科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才能入睡;在武汉上世纪 70 年代经常停电点煤油灯的炎热夜晚里,爷爷奶奶们全家最开心的时候,就是拍着扇子围拢坐着,看这小子一个人在中间表演,唱着跳着演样板戏好几个角色,好快活哦。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熊惠彤从小就种下了多元化民族音乐的种子,并打下了西洋古典交响乐的基础。
父亲曾经教导说,“中国人写的曲子就要有中国味”,成为了熊惠彤作曲时始终告诫自己的根本。在其《祖国颂》《石库门永远的明珠》《屈原橘颂》《爱到底有没有永远》《深圳梦想我心飞翔》等作品中,就体现了这一点。创作的源泉从哪里来?从对祖国山川河海的爱中来,从对民族百姓先贤的爱中来,从对文化传统人文的爱中来,从对家乡亲人同胞的爱中来。创作的活水从哪里来?从对生活的酸甜苦辣实践中来,从对社会的奉献快乐中来,从对人生的奋进乐观中来,从对生命的感悟自在中来,这是熊惠彤在为宋词今唱谱曲时发出的由衷的感悟总结。
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曾作出这样的评价:华夏民族之文化 , 历数千载之演进 , 而造极于赵宋之世。熊惠彤在创作宋词今唱时,深刻地体会到了这一点。宋词文化是中华千年瑰宝,是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的文化符号和情感纽带,也是极具民族自信力的文化遗产,是通向世界文化交流的中国名片之一。
(熊惠彤、岭南虹贤伉俪共赏宋词之美)
有了指引,有了方向,有了感悟,熊惠彤又一次开启了对自己创作深度和能力的挑战,并给自己定下了三个原则,即“宋词今唱”既不是“戏曲化的简单再现”,也不是“印象派的现代主义”,更不是“考古复古”,而是“赋能”,是“赋能后的重生”。“青山依旧在,毕竟东流去”,中国魂、中国味,是必须的,是根本的,贯穿始终的,但思维必须是当下现代的,可听度是服务于当下人们的审美观的,所宣扬的也是与新时代社会主义价值观相匹配的与时俱进的文化内涵;鉴于历史和认知的局限,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时代虽变,但国人血脉里遗传着的文化基因本真还在,所以得深挖深掘,矿里有金,但你得智慧识别。“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此次系列化的创作之路始发的还不错,一气呵成了二十多首,完全沉浸在妙不可言的宋词千古绝句之中,犹如蝴蝶采蜜,甜滋滋的,甚至还有点洋洋得意。然而,随着创作的展开,瓶颈开始出现了,毕竟是中国调性的歌曲,想要推陈出新,避免千篇一律,非常不易,开始搜肠刮肚,
既从音乐的曲式结构中和调性变化关系上深探,又从文化理性上分析探究,真可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凭借着多年对儒释道国学的钻研学习和长期坚持不懈的作曲实践为基础,加上伉俪诗人岭南虹和一帮文化道友的助力,灵感又再次迸发,思路更开阔了,旋律之乐思如泉涌而续。“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当谱到词中之龙辛弃疾的这首《青玉案·元夕》时,万千感触汇成了一行行心中的泪眼,仿佛“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般的酣畅淋漓。
从2021年9月开始至2022年3月,熊惠彤半年期间竟完成了100首宋词的谱曲,效率之高超越了自己的极限。回首三大系列音乐工程《万佛之光》佛曲300首(2008年至2020年,宗教文化出版社已经出版了六张专辑)、《百年经典》诗歌200首、《宋词今唱》100首,哪一次不是历经心路之磨难,身心疲惫,“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时,顶住各种压力,勇敢挑战自我的奋进之路;哪一次不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再前行。唯有“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豁达,才能行进到“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无畏境界;唯有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添砖加瓦的志向,才能不辜负先父身体力行所留下的“为人民而谱曲,曲不惊人誓不休”的垂范和嘱托。
面对着古今先贤们留下的巨大的中华文化遗产宝库,我们要有“零落成泥碾作尘”的精神,让我们的后代青少年们从中树立起“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拳拳报国之心,让他们在“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中滋生对伟大祖国壮丽山河和人民的热爱;让他们在“杨柳岸,晓风残月”“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之中体会中华诗词之美,陶冶情操;让他们在“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中体会人间之爱,做有情有义之人;让他们在面对生活时有“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坚韧之毅,勇敢之举。这就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文艺工作者们存在的意义。
(卧也思,行也思,魂牵梦萦,丹心一片谱乐章)
“时光只解催人老”,“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善美为缘,本真为根,人文为心,妙曲为骨;卧也思,行也思,魂牵梦萦,丹心一片谱乐章!已过知天命之年的熊惠彤立志在余生继续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在人文题材的音乐领域里创新求索。我们也期待着他的系列作品早日面世,绽放光彩。(文/王平)
责任编辑:李玥
2023-08-07 21:13:11
2023-08-07 16:15:56
2023-08-07 12:24:46
2023-08-04 20:20:54
2023-08-03 22:29:40
中华生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