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挥摄魄勾魂笔,深探朝云暮雨迷——纪念汤吉夫先生
转瞬之间,汤吉夫先生已仙逝五周年了。但在他的朋友、他的读者和我们这些当年亲承教诲的学生们心中,没有人觉得他已真的离我们而去。偶有燕聚,茶话之间,大家总易把话题扯到汤老师身上。没有哀痛,没有惆怅,大家只是争述着汤老师的学问、人品、才能、贡献以及他曾经给过我们的温暖。
我是一九八三年考入廊坊师专的,读的是数学系。那时汤老师在中文系执教。在当年的廊坊师专,中文系的师资无疑是全校最强的,据说在全省、甚或全国,也是同类院校同类专业中最好的。这很令其他系的学生羡慕,我所在的班上就有位同学为此闹着要转到中文系学习,最后虽没去成,但他因此事竟见到了汤老师,受到了汤老师的殷勤劝勉和热情鼓励。很多年后,我们见面提起,他还满脸得意地回忆起当年的受教场面。据说当年想转到中文系的还不止他一个。
一九八六年,就在我离校前夕的一个晚上,在汤先生家里,我叨扰了他很长时间,具体聊了什么、吃的什么,我都不记得了。只记得他反对我去支边,还记得他给了我一支烟。他那可能在风中点烟炼出的划火柴手法美得令我惊讶、着迷。直到今天我也没练会,也没见着谁会。
一九九六年,在乡下教了十年书的我漂到了北京。开始了以写字谋生的“不务正业的生活”。这时,汤先生也早已辞去廊坊师专的领导职务而到天津师大中文系作专职教授了。我很快就和汤老师重新取得了中断了十年的联系。在电话里,当我听到了那久违了的亲切的声音时,我竟激动得说不出话来了......
照常理说,汤先生的正规职业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为其主业,那么写作之于他老人家也就算是耕种“自留田了”。而他竟能把这块田耕深、耕细以致瓜甜蔬脆、硕果累累,这由不得我们不佩服他过人的精力和才华。
在我们国家经历了空前的十年浩劫之后,终于迎来了改革开放。人们欢欣鼓舞,好像一夜之间就重新见到了解放区的天。面对那给我们国家民族造成无法疗愈的巨大创伤而令人不堪回首的过去,很多人只是经过了短暂的揭露、控诉之后,很快就好了伤疤忘了疼。而我们敬爱的汤吉夫先生并没有跟风起舞,他不敢忘记他所经历的那个恐怖乃至血腥的年代,不敢忘记他所亲历的受难受辱的日子,不敢忘记是什么样的邪恶牺牲了他的青春、蹉跎了他的年华......
就在浩劫结束十八年后,汤吉夫先生积十年之功,拿出了他的扛鼎之作——一部二十四万多字的长篇记实小说《朝云暮雨》。这幅以“反右”直至“文 革”时期北方一个县师范学校所发生的故事而徐徐打开的画卷,沉重的展示了当年的草率、荒唐、丑恶甚或血腥。小说自始至终都没有空洞的宏大叙事,书中有名有姓的区区二三十人而已,而这二三十人又分明代表了千千万万人,书中众生在风雨三十年间,浮沉于动荡无序的岁月中,个人命运成了时代激流中的一片落叶,任峰任谷,任托任抛......
面对这样沉重的历史题材,熟谙小说创作技巧的汤吉夫先生说他曾设想过种种写法,但想来想去,最后他都放弃了。他终于决定远离一切技巧,采取简朴的如同回忆录一样的写法。因为他希望在这部小说里尽可能多地保存那些贴近当时生活的真实风貌。以便将来读者可以把他做为社会资料来阅读。其实,当时令作者绞尽脑汁的绝不是什么技巧选择,而是对责任、对良心的选择!他觉得面对史无前例的重大民族灾难,任何过轻过重的粉饰与避让都是一种对历史的不负责任。
我生也晚,又是生在中国社会最底层的农村,小时不记事,长大后听了一些关于”运动“的故事,但觉故事仅是故事,既激不起我的兴趣,又拉不起我的仇恨。甚至在很多年间,我都觉得那些事跟我毫无关系,也就妄言、妄听、一笑了之、或一骂了之了。
旅居京城,初无立锥之地。为了安身立命,每日疲于劳作,看闲书的时间就少之又少了。偶过书肆,看到《朝云暮雨》,虽无心思拜读,但因是先生所著,也就顺手购置以为纪念了。归途乘公交,闲极无聊,开卷以为消遣,不想竟为书中故事吸引,读了一路。回家继续,两天一夜,废寝忘食,一字不拉,细细读完。陪书哭,伴书笑,指书骂,可谓丑态百出。今日回想,我还是从读完汤老师的这本大作,才算真的初步从一个侧面了解了“文 革”。悲哉?幸哉?我不得而知!
在书中,作者着力刻画了热情似火、聪明漂亮又十分世俗的王丽萍,清纯美丽、生性要强而命运多舛的女大学生聪,脾气火爆、性格刚直且敢说敢做的汉子马俊,失魂落魄、委曲求全然终未逃脱厄运的郭飞,胸无点墨、不思进取唯只看利益毫无良知的张守金......
新的世纪又有了二十年的开篇。互联网、全球化使人类的价值观愈加趋于同一。法制环境逐渐得以改善,基本人权日益得到保障。人民的命运交还与了人民,每个人都成了自己的主宰。那个朝云暮雨的日子离我们已渐行渐远,人与人之间即使有了误会、有了矛盾,也大可通过协商以至法律来解决。鞠个躬、拉个手,一笑泯恩仇......
但我们别忘了,我们虽然脱离了罪恶的时代,但当年那制造罪恶、执行罪恶的人还在!《朝云暮雨》中那个连郭飞尸体也不放过的极其世俗的王丽萍又成了H县的头份大款、那个得志便猖狂的造反派头头张守金也又成了垄断四邻五县豆制品的生产商。他们可能为他们当年的恶行付出了一些代价,但他们真正的洗心革面真诚的向受他们害的人道过歉了吗?小说中的人名肯定都是虚构的,但那斑斑血迹、笔笔血债又哪是虚构的呢?!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幸亏汤老师,用他如椽健笔,为我们真实的记录了那年代的朝云暮雨。让后世读者通过此书,能侧面了解当时社会的真相。我确信,无论在多远的未来,无论文 革能否被彻底清算,汤先生的《朝云暮雨》都有它永存的意义!
谨此小文,以为怀念!
2022年11月17日于北京 张雪明
责任编辑:刘振山
2022-11-18 18:20:54
2022-11-17 18:13:34
2022-11-17 16:40:40
2022-11-16 18:31:28
2022-11-15 16:49:56
中华生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