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引、用、留、育”写好乡村振兴人才篇章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当前,我国农村实用人才缺口超2000万,青年科技人才在乡村的占比不足3%,人才“引不进、用不好、留不住、育不强”的问题亟待破解。唯有以系统思维构建“引才、用才、留才、育才”全链条机制,才能让青年创新人才在广袤乡村扎下根、展其才、成其业,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强劲动能。
广开渠道“引才”:让人才汇聚在乡村 。 破解乡村人才“虹吸效应”,需变“被动等才”为“主动招才”。浙江省德清县建立“乡村振兴人才数据库”,绘制在外能人“乡情地图”,通过“院士回乡行”“学子归巢计划”等活动,三年内吸引127名青年科技人才返乡;山东省寿光市搭建“校地合作云平台”,与中国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等42所高校签订定向输送协议,为返乡人才提供“岗位适配+创业孵化”一体化服务;湖南省浏阳市创新“揭榜挂帅”机制,面向全国发布智慧农田、冷链物流等技术需求榜单,吸引63个青年团队“揭榜攻关”。实践表明:引才既要打好“乡情牌”“政策牌”,更需瞄准产业需求精准画像,以“量身定制”的招引策略,让人才与乡村“双向奔赴”。
不拘一格“用才”:让人才创业在乡村 。 青年人才最怕“英雄无用武之地”。江苏省句容市博士工作站与戴庄有机农业合作社共建“科技小院”,让青年科研人员带着课题蹲苗历练,研发的节水灌溉技术使当地水稻亩产提升18%;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设立“乡村创客孵化器”,为青年人才提供“试验田+启动资金+销售渠道”组合支持,三年孵化出27家年营收超百万的农业科技企业;四川省崇州市推行“项目包干制”,允许35岁以下青年人才自主组建团队、支配经费,在数字乡村建设中催生出“区块链+农产品溯源”等创新应用。这些探索提示我们,用才之道,贵在打破“论资排辈”的桎梏,建立“以事择人、人岗相适”的机制,给予青年人才“早压担子、给大舞台”的信任,方能激活“一池春水”。
用心用情“留才”:让人才定居在乡村 。 留住人才既要“事业留人”更要“情感暖心”。河南省漯河市打造“人才安居工程”,为引进人才提供“三年免租人才公寓+购房补贴”,配套建设“乡村人才子弟学校”,开设科技特长生培养通道;江西省婺源县设立“人才服务专员”,为青年科技人员代办社保转移、职称评定等23项事务,实现“办事不出村”;福建省晋江市创新“人才积分制”,将技术推广成效、带农致富成果等转化为子女入学、医疗保健的优先权益,让人才有“面子”更有“里子”。这些举措印证:留才需要构建“事业有平台、生活有品质、发展有空间”的生态,用精细化服务消除后顾之忧,让“他乡”变“故乡”。
多措并举“育才”:让人才成长在乡村 。 乡村振兴需要“永久牌”人才队伍。安徽省金寨县实施“新农人培育计划”,建立“田间大学+线上慕课”培训体系,开设智慧农业、电商运营等实践课程,累计培养“持证下田”的技术能手3800人;陕西省杨凌示范区推行“导师帮带制”,为返乡创业青年配备“产业导师+金融顾问”,成功将23个“金点子”转化为特色产业;浙江省安吉县建设“乡村人才成长档案”,动态跟踪人才发展需求,量身定制进修深造、学历提升等成长方案。这些实践凸显了这一道理,育才不能“大水漫灌”,而应构建“分类培养+终身学习”机制,既补技能短板也强创新思维,让人才在乡村振兴大熔炉中淬炼成钢。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当引才的渠道更通畅、用才的胆识更充沛、留才的环境更温暖、育才的体系更健全,广大青年科技人才必能在希望的田野上尽情释放创新活力,共同谱写乡村振兴的壮美篇章。
古冶区习家套乡 吕金璐
责任编辑:柯鹏
2025-02-19 18:16:35
2025-02-17 22:31:14
2025-02-13 20:02:21
中华生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