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望、问、切”之笔绘就乡村人才振兴画卷
沃野千里,人才为犁。202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主题继续聚焦乡村全面振兴,提出了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推进乡村建设、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健全要素保障和优化配置体制机制的“四个着力”要求。落实四个着力,人才是关键,乡土人才是田埂上的“金种子”、乡亲们的“主心骨”,唯有以“望”谋势、以“问”求实、以“切”破局,方能让乡土人才破土拔节、连片成林,在广袤乡村书写“人尽其才、才兴其业”的生动故事。
望:登高谋势,下好乡土人才“一盘棋” 。 乡村振兴不是“单兵突进”,乡土人才培育更需“落一子而活全盘”。站在三中全会擘画的战略高度,当以全局眼光构建人才与乡村共生共荣的生态圈。看准“时与势”,布好人才振兴大格局。在浙北安吉,“竹林工程师”带动毛竹产业链产值突破百亿;在陕北梁家河,返乡青年用直播电商让小米“飞”出山沟。这些鲜活案例印证,乡土人才链必须与产业链、治理链、文化链深度咬合。当前,新农业、新业态、新基建正重塑乡村图景,人才工作当跳出“就人才抓人才”的窠臼,紧扣“土特产”经济、数字乡村、文旅融合等新赛道,让人才培育与乡村发展同频共振。激活“源与流”,构建人才蓄水池。既要让“老把式”焕发新活力,也要让“新农人”播撒新希望。安徽小岗村设立“乡村振兴专员”,请回懂技术、会经营的乡贤;山东寿光搭建“田秀才讲坛”,让种了半辈子菜的老农登上讲台传经送宝。当“土专家”与“田博士”携手、“老支书”与“大学生村 官”结对,乡村人才梯队便有了生生不息的活力。把牢“根与魂”,筑牢党建引领主阵地。在贵州毕节,党员致富带头人领办合作社,带着群众种天麻、搞加工;在福建宁德,党建人才驿站成为返乡创业者的“加油站”。实践证明,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把党员嵌在人才链中,才能让“红色引擎”驱动人才与乡村双向奔赴。
问:躬身入局,倾听乡土大地“心跳声” 。 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走进田间地头看到的全是办法。乡土人才工作最忌“闭门造车”,当以“脚下沾泥”的调研叩开振兴之门。问需于民,让政策接住地气。湘西十八洞村的苗绣工坊里,非遗传承人提出“既要学针法更要学营销”;苏北稻虾共作基地,养殖户念叨“缺技术更缺抗风险能力”。这些带着露珠的声音,恰是政策制定的指南针。当调研从“材料堆”转到“田埂上”,从“座谈会”延伸到“农家院”,人才工作的靶向才能更精准。问计于贤,向实践汲取智慧。在广西龙脊梯田,老村 长用“火塘夜话”收集村民建议;在四川战旗村,新乡贤组建“智囊团”为村庄规划献策。乡土社会藏着“大智慧”,老农的耕作经验、乡贤的资源网络、返乡青年的创新思维,都是破解人才难题的“金钥匙”。问效于实,用脚步丈量得失。云南某地曾花重金引进“高精尖”人才,却因水土不服黯然离场;而重庆巫山通过“土专家帮扶团”,让柑橘产业起死回生。这两个案例启示我们,人才政策不是越“高大上”越好,关键要看能否在乡土大地扎下根、结出果。
切:靶向发力,开出乡村振兴“千金方” 。 人才工作如同中医把脉,贵在精准施策。当对准乡村发展的“痛点”“堵点”,开出引才、育才、留才的复合药方。引才有道,打造“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强磁场。浙江推出“农创客”政策包,从土地流转到品牌营销全程护航;河南设立“乡贤回归工程”,用乡情纽带牵动游子归心。这些实践告诉我们:引才既要筑巢,让乡村有颜值更有品质;更要暖心,让人才受尊重更有归属。育才有方,搭建“七十二行出状元”的大舞台。在陕西杨凌,农民足不出户就能参加“云端农技课”;在江苏睢宁,淘宝村“掌柜学堂”培育出数千名电商人才。当培训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当课堂从“报告厅”搬到“大棚里”,乡土人才便能获得“带露珠”的知识、“冒热气”的技能。留才有策,厚植“梧桐叶茂凤来栖”的新沃土。山东推出“乡村振兴人才职称评审”,让种田能手也能评“教授”;广东实施“乡村工匠”培育工程,给予技术人才真金白银的扶持。这些创新举措传递鲜明导向,让乡土人才在社会上有地位、经济上得实惠、身上有荣誉,方能激活“一池春水”。乡土人才振兴,既是时代命题,更是情怀答卷。当以“望”的智慧观照全局,以“问”的姿态扎根大地,以“切”的精准破解难题,让更多“田秀才”“新农人”在乡村振兴的热土上破茧成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春风浩荡,期待组工干部们以“躬耕不辍”的担当,在这幅壮美画卷上,写下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才篇章。
古冶区委组织部 胡健
责任编辑:柯鹏
2025-02-19 18:16:35
2025-02-17 22:31:14
2025-02-13 20:02:21
中华生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