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舞蹈教育家沈明丽——以身作则,坚定走艺术育人之路
舞蹈,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情感与精神的独特表达方式。在艺术的世界里,舞蹈不仅是一种表演艺术,更是一种深邃的文化传承和心灵的沟通方式。舞蹈专业的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艺术层面,更涉及到文化、教育、健康等多个领域。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舞蹈教育领域,一批优秀的舞蹈教育工作者正在为培养下一代舞蹈人才而不懈努力。他们既传承着古典舞蹈艺术的精髓,又在教学方法上与时俱进,探索创新。
资深舞蹈教育家沈明丽坚持认为,只有掌握了传统的精髓,才能在创新中有根有魂。她在近30年的教学生涯中,始终将传统美学理念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她从2010年至今担任全国重点院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北京体育大学艺术学院的教研室主任、副教授,教授舞蹈类课程,创作舞蹈节目,导演各类演出。曾任北京舞蹈学院科研秘书、九江师范学校教师,教授中国舞课程,参加各类演出,并担任导演。
沈明丽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均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这是中国唯一的一所专门化的舞蹈教育高等学府,同时也是当今世界规模最大、专业设置全面的舞蹈知名院校。2021年-2024年,她博士研究生毕业于中国唯一一所集艺术研究、艺术教育、艺术创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艺术智库为一体的国家级综合性学术机构——中国艺术研究院。多年的科班学习,让她对舞蹈教育有着极为深刻的理解。
她认为舞蹈教育不是简单的动作传授,而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和系统思考的专业领域。作为教育工作者,沈明丽以实践为基础,在教学创新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体系。她的实践经验不仅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也为学校舞蹈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这也使得她获得了许多荣誉奖项。如她在由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创办、北京舞蹈家协会承办的市属级艺术类品牌活动——第17届北京舞蹈大赛中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在2023北京市大学生艺术节舞蹈展演中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在主持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工程与教育专业委员会课题中获得一等奖;在第四届北京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获得二等奖等。
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她也在不断进行学术研究,持续发表了多篇原创文章,输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如《舞蹈批评的顺与逆——约翰·马丁和“美国现代舞”的诞生》、《中国舞台民族民间舞跨文化传播价值的多元审视》、《冰上舞蹈自由舞双人技术初探》、《健全文艺治理体系,打造文艺精品工程》、《山东秧歌教材在作品<红珊瑚>中的创新运用》、《从“桃李杯”剧目看学院派胶州秧歌教材的语言特征》、《傩舞,巫性之美的显现》 等。
此外,她十分注重作品创作,创作群舞有《山茶飘香情思浓》、《云起时》2022年版、《云起时》2021年版、《人生能有几回搏》、《斗蟋蟀》、《攀登》等,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尝试。沈明丽说,当代青年学生的审美和表达需求在变化,所以自己的教学和创作也要与时俱进。她作为舞蹈作品《俑III》的团队负责人,实现了一场演出票房大概达20-30万人民币,并且带领团队在国家大剧院与瑞士贝嘉芭蕾舞团合作演出《波莱罗》。
沈明丽的优秀不只展现在课堂上,在各个地方都有她的身影。在第12届全国“桃李杯”舞蹈教育教学展示中她担任专家评委、参与2023年第十三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墙报交流论文、在2019年北京舞蹈学院舞蹈科学论坛上作了主旨发言、2019年中国-东盟舞蹈教育论坛上作了主旨发言、2019年北京体育大学首届舞蹈科学国际论坛上作了主旨发言等。她也谈到,舞蹈实践和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优秀的教育家不仅传授技艺,更要培养学生对艺术的理解和热爱。
通过持续的理 论学习和实践思考,沈明丽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体系,创造出既符合舞蹈艺术规律又适应学生发展需求的教学模式。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提炼教学方法,把个人的教学智慧转化为可以传承的教育财富。
在数字化浪潮下,舞蹈艺术依然保持着其独特的魅力。通过不断实践,舞者们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人类最原始的艺术表达方式之一。沈明丽表示,舞蹈家的创作对于文化传承、社会进步、个人发展和教育都具有重要意义。在当代社会中,应当更加重视和支持舞蹈创作,为舞蹈艺术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只有将理 论思考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才能培养出既有扎实技能又有深厚艺术修养的舞蹈人才。(李青青)
责任编辑:柯鹏
2024-11-23 16:16:08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