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下乡暖民心,健康行动惠半林
在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宏大时代背景下,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状况和居民健康素养提升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2024年7月25日至8月1日,滨州医学院的6位同学在孙雪华和许勇教授的带领下,前往贵州省毕节市大银镇半林村,开展了一系列以农村居民健康为核心的医疗服务活动,致力于将专业医疗知识和实用健康技能传递给当地村民,增强他们的健康意识,提升应对疾病的能力。
宣讲慢性病防治:创新宣传形式,增强防控意识
在慢性病防治宣传中,同学们创新性地引入情景剧模式。宣传糖尿病时,演员们生动演绎“三多一少”症状。一名演员边吃边与朋友闲聊,一小时仍无饱腹感,不停吃喝,几分钟喝3瓶水还频繁上厕所。朋友打趣:“拐,你这肠胃怕是有特异功能,吃了就拉,咋吃都不胖,反倒越来越瘦。”随后通过转场介绍症状原因。表演中,幽默的方言台词让老人们笑声不断,如扮演糖尿病患者的演员说:“哎呀,我这肚子就像个无底洞,咋吃都不饱,可体重却一直往下掉,真是怪喽!”这种轻松愉悦的方式让老人们深刻记住了糖尿病症状。对于高血压等慢性病,也通过类似情景剧形象展示。同时,还向老人们介绍了通过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和规律作息预防控制慢性病的方法。老人们观看后称赞形式有趣易懂,帮助很大。

图为糖尿病情景剧演绎过程(盛蕾供图)
普及急救知识:专业讲解示范,提升急救能力
在村委会门口,设立了基础急救技术培训点。以生动有趣的情景剧开场,模拟突发事故场景,吸引众多村民。专业急救人员现场展示包扎和心肺复苏的正确方法。演示心肺复苏时,急救人员熟练操作,耐心讲解:“按压位置在两乳头连线中点或胸中间下沿两指处,深度至少5厘米,频率每分钟100-120次。”村民们全神贯注,有的用手机记录。实际操作环节,村民踊跃参与,虽起初手忙脚乱,但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多次练习后逐渐掌握技巧。一位村民感慨:“以前觉得急救技术难学,现在发现并非如此,关键时刻能救命,尤其有了宝宝以后,更觉得这些知识重要。”

图为海姆立克急救法讲解过程(张旗书供图)
宣传传染病防控:普及防治知识,消除疾病隐患
同学们选择挨家挨户的宣传方式,深入开展艾滋病和结核病的宣传活动。精心制作的传单,以简洁明了的图文呈现疾病基础信息。在宣传现场,为村民讲解传播途径,如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传播,结核病主要依赖飞沫传播。同时强调预防方法,告知面临艾滋病高危行为的应对策略,并列举生活实例,提醒村民杜绝共用牙刷、剃须刀等可能引发血液传播的行为,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捂住口鼻以降低结核病传播风险。交流中,村民专注倾听,不时提问,互动积极。

图为传染病宣讲过程(欧长丽供图)
调研当地慢病:精细问卷访谈,助力精准防治
为全面掌握半林村居民慢性病情况,精心策划并实施了详尽调研。设计问卷充分考虑村民文化水平,表述简洁通俗。深入走访,与村民和村医交流,获取大量信息。半林村共2682人,慢性病患者众多,其中糖尿病患者37人,高血压患者276人,结核病人1人,精神病患者15人。令人欣慰的是,村民对慢性病认知逐步提高,不识字老人也在宣传下有所了解。不少村民患病后改变生活方式。同时,农村医疗状况改善显著,医疗资源不足等问题缓解,报销制度减轻负担,贵阳医院常来体检、免费治病,贫困人群往返车费可报销。但部分村民因无人照料不敢手术,只能靠止疼药维持,令人担忧。不过,相信随着毕节发展,游子将归来照顾家人。

图为访谈过程(陈鹭供图)
在此次活动中,同学们全力以赴,致力于将专业的医疗知识巧妙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内容,并传递给当地村民。尤其是通过别出心裁的慢性病知识情景剧,成功吸引村民关注,极大增强他们的疾病防控意识。在急救知识培训环节,村民们热情踊跃参与实际操作,从起初的手忙脚乱到后来的熟练自如,充分展现出对守护生命的执着与热情。挨家挨户进行的传染病宣传中,村民们积极互动,频频提问,对健康知识的渴望尽显无遗。而慢性病调研则清晰揭示农村医疗的现状与急切需求,让同学们深切认识到这项任务的艰巨与漫长。团队成员各显其能,相互支持,紧密配合。在困难与挑战面前,他们众志成城,团结协作,为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基础。同学们在活动中收获的不仅是知识传递带来的成就感,更有在磨砺中实现的自身成长,以及由此而生的厚重责任感。同学们纷纷表示,愿为农村居民的健康事业持续贡献力量,期待未来参与更多此类意义非凡的活动,为改善农村医疗状况不懈努力。(胡富翔 王敏)
责任编辑:柯鹏
2024-08-13 20:33:11
2024-08-08 18:05:34
2024-08-06 21:18:31
2024-08-06 18:08:24
2024-08-05 20:36:29
中华生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