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大学子三下乡:立足榕江基层教育,助力乡村振兴向荣
为将农村思想文化建设作为着眼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思想引领,“你的未来我的梦”支教团前往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榕江县第一中学开展为期21天的“三下乡”支教实践工作。
在本次的“三下乡”支教实践工作中,支教团依托“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共同发展的“五育并举”理 论,利用第一、第二、第三课堂的不同形式,推动榕江县第一中学学子们“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
德育方面,支教团成员利用班会课的时间,为每个班的学生组织了一场人生规划思政课,通过职业选择、风险评估、价值引导等方式,为处于迷茫期的高中生纽好人生第一颗扣子。支教团还以“音乐坚定红色信仰”为主题,利用音乐思政兴趣课,在各个班级中将音乐和思政教育结合,寓教于“乐”,强化思 想建设,赓续红色基因。课堂之外,支教团积极开展家访工作,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在每个班级中选择3-4名同学(共18名同学),在7月25日至7月28日,前往榕江县周边村镇,对选定学生进行家访。在经过与学生家长、学生个人的三方沟通协商,针对“电子产品”、“课外拓展”等问题,支教团成员提出合理性建议,探讨出最适宜学生的未来发展路径。
智育方面,“你的未来我的梦”支教团参考历年高考试题,整理出一套系统化、体系化的做题方法与理 论知识点,使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获。支教团成员深耕自身的优势科目,按照“有侧重,有节奏,有方法”的“三有原则”将课程内容细致入微的呈现给榕江一中的学生们,牢牢把握住第一课堂这个吸收新鲜血液,拓展科学思 想的“主阵地”。除日常化的九门“语数外物化生政史地”主课教学之外,支教团成员还辅以法语、书法、辩论等6个不同领域的兴趣课,增强课堂的趣味度、娱乐性。在榕江一中的21天教学生活,支教团成员共面向约150位学生,教授263节高考“老九门”课程,52节自习辅导答疑课,24节兴趣课,8节班会课,总计347课时。
体育方面,支教团成员依据现代化的体育模式,注重合作性与竞技性共同发展,在课余时间开展多场篮球赛和近十场羽毛球赛,充分调动学生单体的参与积极性。同时,为锻炼学生团队配合能力,支教团举办趣味运动会,包含乒乓球接力、瞎 子敲锣、十人九足、地滚球接力以及我是小小“电商主播”等项目,参与人数共计约80人次。通过“第二课堂”的形式,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强健自身体魄,打好理 论学习的物质基础,也为“全民健身计划”的推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美育方面,支教团成员将“应用美学之理 论于教育”,拓展“第二课堂”内容,于8月3日开展闭营仪式暨文艺汇演,依托当地民族文化开展民族歌曲合唱,民族舞蹈体验,民族服饰走秀等文娱活动,呈现了一场多样化、融合性的文艺晚会。同时支教团还利用社交媒体如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方式,介绍榕江当地特色,弘扬中华优秀民族文化,增强少数民族地区对于本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意识,也让更多的人领略多样化的民族色彩,增强文化自信,美美与共,以“美”育人。
劳育方面,支教团16名成员于7月20日带领榕江一中的学生共同参与到榕江县最盛大的体育赛事——贵州“村超”总决赛的现场,分别担任“场内摄像机管理组”和“场外秩序维护组”的志愿者团队成员,既为赛场拼搏的运动员们送去最诚挚的呐喊,也为“村超”总决赛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辐射范围近4万人次。
在东南大学、东南大学教育基金会与榕江县第一中学的共同努力之下,本次支教活动获得圆满结束。“你的未来我的梦”支教团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充分贯彻了关于大学生“三下乡”的指示,充分整合学院有效资源,真正实现了“培养人才、传承文化、惠及社会”的目标。以“至善青春”助力乡村振兴,将小我融入大我,将青春献给祖国,为榕江教育脱贫和乡村振兴注入新生力量。作者:赵晨曦、王越、李蓝轩
责任编辑:柯鹏
2024-08-13 20:33:11
2024-08-08 18:05:34
2024-08-06 21:18:31
2024-08-06 18:08:24
2024-08-05 20:36:29
中华生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