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
他们,这样传承非遗文化 下一站,醉美泸州 崇州市人民医院顺利通过成都市急救指挥中心复审 粤港澳18支龙舟队“非遗日”东莞竞渡 我国首批五个非遗学田野教学基地成立 大学生火炬手丁宁:传递大运火炬 跑出青春力量 “燃青春梦想,赴青春之约”:成都大运会火炬传递在北京大学启动 母子高考场外重逢,这一瞬间,你我热泪盈眶 144个曲艺项目亮相“2023全国非遗曲艺周” 我国加大产销对接促脱贫地区帮扶产业高质量发展 土耳其一军工厂发生爆炸致5人死亡 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在四川成都举行 三星堆“国宝”青铜器“奇妙组合” 点燃全场!贵州“村超”再次惊现世界波 中国援基里巴斯医疗队为当地民众义诊 珠海、澳门联合举办2023年“友城青年说”活动 多家英国工商企业将进一步拓展在海南业务 长江流域控制性水库群完成防汛消落 白云湖街在南悦第三社区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活动 探索“学、用、串”贯通融合新模式 开辟国家通用语言学用新路径 2023北京国际茶业展、北京马连道国际茶文化展、绍兴茶文化节今日 吃出烟火气,还要吃出健康,这届“吃货”的胃口如何拿捏? 石家庄节能挑战赛落幕!一汽奔腾NAT实测满电续航408km “知感冒·防流感”全民科普公益行湘潭站 教你这样防流感 凝驻时光!眉姐姐斓曦携手馨蓓安胶原蛋白肽粉守护致美容颜! 「自然共生 百年奢享」 ASKO 精彩亮相“设计上海”2023 巴彦淖尔“大后套面粉”香飘千家万户 昆明京东MALL开启未来科技探索官招募活动 报名参与有机会赢城市 江西就鸭脖事件成立联合调查组 新研究:饮酒增加罹患60余种疾病的风险 两部门会商部署重点地区防汛抢险救灾工作 江西:非遗“飞出”农村 再造子午岭 林下生“金银” 十年暖心相伴 北京链家200余家门店化身“高考服务站” 引领志愿填报革命,钻研数字与优双教育联手推出志愿填报GPT 2023 Medical Korea in China(Guangzhou) 于6月9日-11日在广州举 信阳市梦幻吊桥将举办“美丽乡村文化旅游节” 12306网站试行在线选铺服务 “腾讯春蕾筑梦”专项基金启动 将推动全国组建近百支女童合唱团 文博会:“科技+创意”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最高检:聚焦非法捕捞全链条 依法惩治非法捕捞水产品犯罪 从“碎碎鸭”到“镇馆鸭” 这件鸭型香薰从故宫回来了 诗词里的遗产:三清天下秀 奇峰立云端 公益烟台:“智汇高新”雷锋志愿者大队走进马山街道海博社区 绵阳市启动国学红色文化励志教育青少年暑假夏令营活动 公益烟台:文登整骨烟台医院公益基金正式揭牌 12吨!26艘!63名!烟台海警出重拳 保驾护航休渔期 参与互动即有机会领取丰富奖品 东莞京东MALL开启未来科技生活探 高扬调研桃花源盛典演艺发展有限公司:做好《桃花源记》下半篇文章 Stellantis集团与Archer公司将对其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进行欧洲首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生活

“非遗里的新文化”——他们,这样传承非遗文化


今天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让我们走进天津

看他们如何传承非遗文化

“非遗里的新文化”——他们,这样传承非遗文化

  杨柳青木版年画的制作方法为“半印半画”,即先用木版雕出画面线纹,然后用墨印在纸上,套过两三次单色版后,再以彩笔填绘。“勾、刻、印、绘、裱的五大传统工序丢不得,这正是杨柳青木版年画的魅力所在。”杨柳青木版年画霍氏古一张画店的第七代传承人霍树林说。

“非遗里的新文化”——他们,这样传承非遗文化

  霍树林在天津市西青区的杨柳青霍氏古一张画店进行刷墨(6月6日摄)。

“非遗里的新文化”——他们,这样传承非遗文化

  在天津市西青区的杨柳青霍氏古一张画店,霍树林(左)和父亲霍庆有交流下一阶段的年画制作(6月6日摄)。

  今年42岁的霍树林因为出生在年画世家,从十岁就开始跟着父亲霍庆有——杨柳青木版年画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学习彩绘,中学时接触勾线、刻版、印画等,参加工作以后坚持磨炼装裱技艺。

“非遗里的新文化”——他们,这样传承非遗文化

  在天津市西青区的杨柳青霍氏古一张画店,霍树林把印好的“画坯子”进行晾晒(6月6日摄)。

“非遗里的新文化”——他们,这样传承非遗文化

  霍树林在天津市西青区的杨柳青霍氏古一张画店准备进行勾线(6月6日摄)。

“非遗里的新文化”——他们,这样传承非遗文化

  在天津市西青区的杨柳青霍氏古一张画店,霍树林(左)和妻子王丹一起进行彩绘(6月6日摄)。

  多年来,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杨柳青木版年画,霍树林和父亲将散落在各地的古版、画稿搜集起来,筹建起一座年画博物馆,不同时期、风格各异的年画古版有上百块。霍树林说:“得让年画从墙上‘走下来’,吸引更多年轻人的目光。”如今,他和同为传承人的妻子王丹一起将年画元素与现代文创相结合,设计出的团扇、宫灯、扑克等产品,深受年轻消费者喜爱。

“非遗里的新文化”——他们,这样传承非遗文化

  霍树林在天津市西青区的杨柳青霍氏古一张画店印画(6月6日摄)。

“非遗里的新文化”——他们,这样传承非遗文化

  在天津市西青区的杨柳青霍氏古一张画店,霍树林(右)和妻子王丹一起进行彩绘(6月6日摄)。

“非遗里的新文化”——他们,这样传承非遗文化

  在天津市西青区的杨柳青霍氏古一张画店,霍树林在用布擦拭画框(6月6日摄)。

“非遗里的新文化”——他们,这样传承非遗文化

“非遗里的新文化”——他们,这样传承非遗文化

“非遗里的新文化”——他们,这样传承非遗文化

  在天津市鼓楼附近,魏博文在放飞一架制作完成的风筝(6月8日摄)。

  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天津风筝魏制作技艺又被誉为天津工艺美术品的“三绝”之一,其造型多变、彩绘逼真,集多种手工技艺于一体。“风筝魏风筝以打眼扣榫为结构,折叠后还可以放到一尺小盒里,既可以放飞,又可以作为室内装饰。”今年29岁的“风筝魏”第五代传承人魏博文说。

“非遗里的新文化”——他们,这样传承非遗文化

  在天津市鼓楼附近的工作室里,魏博文在制作风筝骨架(6月8日摄)。

“非遗里的新文化”——他们,这样传承非遗文化

  在天津市鼓楼附近的工作室里,魏博文在创作一幅风筝画稿(6月8日摄)。

  出身风筝世家的魏博文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跟随父亲魏国秋“入行”做风筝。他从自己有所基础的绘画着手,发挥年轻人的创新优势,在风筝设计上屡屡出新,不仅与一些游戏公司合作推出风筝联名款,还推动风筝制作技艺的改进创新,设计了适合在室内放飞的迷你风筝。

“非遗里的新文化”——他们,这样传承非遗文化

  在天津市鼓楼附近,魏博文在放飞一架制作完成的风筝(6月8日摄)。

“非遗里的新文化”——他们,这样传承非遗文化

  在天津市鼓楼附近的工作室里,魏博文在给大学生讲授风筝技艺(6月8日摄)。

  为让这门技艺不断传承下去,魏博文一有时间就到校园里讲风筝、做风筝,传授风筝技艺,“我希望有更多孩子们从风筝制作中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收获放飞风筝的快乐。”魏博文说。

“非遗里的新文化”——他们,这样传承非遗文化

  在天津市鼓楼附近的工作室里,魏博文在展示一只造型精美的迷你风筝(6月8日摄)。

“非遗里的新文化”——他们,这样传承非遗文化

  在天津市鼓楼附近的工作室里,魏博文在制作风筝骨架(6月8日摄)。

“非遗里的新文化”——他们,这样传承非遗文化

“非遗里的新文化”——他们,这样传承非遗文化

  历经老肥发面、热油烫酥、拌料和馅、和面、压条、搓制成型、炸制等20多道工序,一支秉承传统手工技艺制作的十八街麻花便制作完成。“我做了30多年的麻花,看似简单,实则讲究。”今年57岁的天津桂发祥十八街麻花生产车间主任、中华老字号百年技艺传承工匠王洪德这样说。

“非遗里的新文化”——他们,这样传承非遗文化

  在天津桂发祥十八街麻花文化馆,徒弟赵宝阳在王洪德(右)的指导下搓制手工麻花(6月8日摄)。

“非遗里的新文化”——他们,这样传承非遗文化

  在天津桂发祥十八街麻花文化馆,赵宝阳为手工麻花制作准备馅料(6月8日摄)。

  上世纪80年代,因为爱吃麻花,中学毕业后的王洪德成为了一名年轻的学徒工,开始和车间老师傅学习手工麻花的制作。从50克的小麻花到超百斤的巨型麻花,王洪德用30余年的时间在麻花的制作中倾注青春热血,只为让他儿时追求的老味道麻花继续传承。

“非遗里的新文化”——他们,这样传承非遗文化

  在天津桂发祥十八街麻花文化馆,赵宝阳完成手工麻花制作中白条和麻条的制作步骤(6月8日摄)。

  “三分紧、七分松,双手一提自然成。”王洪德在工作时常常手把手带徒弟赵宝阳,并叮嘱步骤要领,“麻花的制作过程环环相扣,力度、火候掌握好才能让馅料不散,炸制出的麻花外观精美。”

“非遗里的新文化”——他们,这样传承非遗文化

  在天津桂发祥十八街麻花文化馆,王洪德(左二)为徒弟赵宝阳讲解手工麻花的制作历史(6月8日摄)。

“非遗里的新文化”——他们,这样传承非遗文化

  在天津桂发祥十八街麻花文化馆,赵宝阳在备料和面,准备手工制作麻花(6月8日摄)。

  32岁的赵宝阳是王洪德的徒弟。10年前,赵宝阳抱着探索十八街麻花香味密码的好奇心来到桂发祥,向老师傅学习请教,成为了一名传统手工麻花制作的青年传承者。经过不断学习积累,赵宝阳在王洪德的指导下成长为麻花生产车间副主任,并开始带着更多的年轻人,向他们传授传统手工麻花的制作技艺。

“非遗里的新文化”——他们,这样传承非遗文化

  在天津桂发祥十八街麻花文化馆,王洪德(右)为徒弟赵宝阳展示搓制成型的麻花(6月8日摄)。

  2014年,作为“天津三绝”之一的天津桂发祥十八街麻花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个拥有近百年历史的天津传统美食在一代代手工匠人的传承下,让老味道得以传承。

“非遗里的新文化”——他们,这样传承非遗文化

  在天津桂发祥十八街麻花文化馆,王洪德(左)和徒弟赵宝阳欣赏重达百斤的巨型麻花(6月8日摄)。

“非遗里的新文化”——他们,这样传承非遗文化

“非遗里的新文化”——他们,这样传承非遗文化

  记者:赵子硕、李然、孙凡越

  新媒体编辑:李梦馨、张铖、周大庆、卢烨

  图片编辑:林革、李安、马晶、张维革、任正来、刘梦琪

  报道员:王雅楠

责任编辑:文杰

推荐阅读
今年春灌累计供水近800亿立方米,灌溉面积6.5亿亩,为小麦、早稻、玉米等农作物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3-06-09 17:58:53

今年入夏以来,陕西关中平原遭遇罕见“连阴雨”,严重影响了当地小麦收割、晾晒。面对不利影响,陕西多地频现为民纾困的“暖心之举”,被网友赞为“及时雨”。 

2023-06-09 17:58:52

6日下午,沪苏浙皖就七项生态共治专项文本在安徽合肥集中签约,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一体化高水平保护得到有效支撑。

2023-06-07 15:49:45

6月6日上午9时许,中国中车出口阿根廷新能源轻轨车辆首列车在中车唐山公司下线,这也是我国新能源轻轨车辆首个出口项目。

2023-06-07 15:44:29

锣鼓喧天,醒狮劲舞。全国现存最老、已经有591岁的盐步老龙抖落一身淤泥,与世人再次见面。 

2023-06-03 20:19:57

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是6月10日。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主题为“文物保护利用与文化自信自强”,主场城市活动将在四川成都举行。 

2023-06-03 20: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