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亭丨艰辛的探索
晚秋 68x90cm 1984 寒禽卧雪 68x68cm 1993
艰辛的探索
薪火相传
吴国亭入学浙美后,分配在版画系学习。版画系主任张漾兮先生,四川成都人,是位进步的著名木刻家,是中国版画界的领军人物,在美术界德高望重,系里师生们都很敬重他。他解放前刻画了许多揭露旧社会黑暗、人民盼翻身迎解放的木刻作品。他每创作一幅作品,最后都要审视良久,再加工修改,直到十分完美。创作自我要求很严格,挑不出瑕疵才罢休,这个修饰的过程要好几天甚至几周。他那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一直都深深地影响着吴国亭。吴国亭在版画系读书期间受教时间最长、影响最深的老师是赵延年先生。他是一位全能而且高产的画家,原在上海美术出版社从事美术创作,人们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报刊上经常可以看到他的木刻、漫画、宣传画、年画等作品。他在画界的知名度与画《三毛流浪记》的张乐平旗鼓相当, 在上海乃至全国可谓名声赫赫,家喻户晓。吴国 亭考进美院以后的第二年,赵延年先生调到版画系任教,有这样的名家为师,终日跟在他身旁学习,他感到十分幸运。赵延年老师从二年级一直教到吴国亭毕业。
三年间,全班六位同学与赵老师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平时生活中,朝夕相处,形影不离。晚年的吴国亭说出了心里话,他对版画专业并不感兴趣,但是对于赵先生的艺术观点,创作态度, 创作经验,精严的作风,他的印象却极为深刻, 深受影响。
赵延年先生不仅是一位才气英迈饮誉画坛的著名画家,而且对于画外的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 亦精湛渊博,堪称学富五车,博古通今。
赵老师治学和创作惜时如金,分秒必争,他家离学校约有四五十分钟的一段路程,学校经常开大会、小会,运动不断。赵老师从不浪费一分一秒,走在路上也在思谋着创作。开大会的时候, 虽然不带纸笔,他便左手当纸右手当笔比划着, 构思作品。有这样一位朝乾夕惕、惜时如金的好老师天天在吴国亭的身边,言传身教,耳濡目染, 自然受到影响。吴国亭一生数十年时间分秒必争, 连走路、吃饭和睡觉的时候都在考虑创作,这样的习惯完全是受赵老师的影响形成的。个别同学有时搞形式主义,搞艺术趣味,搞夸张变形,搞丑化的人物形象,赵老师明确反对, 严厉地要求学生端正艺术观点,绝不允许搞西方怪诞的抽象派欺骗社会,他还在报刊上撰文反对洋、丑、怪的作品。
2000年,吴国亭将出版的《吴国亭绘画精品选》奉寄赵先生,赵先生当即来信赞扬他:“从这本画集可以看出,你在探索如何把传统笔墨和 表现生活紧紧相 连”,作品“意境美,构图新,色调雅,虚实得当, 我十分喜欢。”吴国亭深受鼓舞,因为赵延年先生是不会轻易地去夸奖自己的学生的。
离开杭州三十余年,师生情谊一直未断,得知赵老师退休在家,打听到住址后,吴国亭便去看望他。他与女儿住在离市区较远的普通居民小区里,住房十分狭小,只有不到十来个平米的一间卧室兼画室和书房。听女儿说吴国亭来访,重病中的赵老师颤颤巍巍地特意下楼迎接,拉着他的手走上楼去。师生相见如同家人,千言万语有说不完的话。吴国亭觉得很惭愧:一、没有继承老师,坚持搞版画专业;二、没有能力帮助老师改善生活条件。谈话中,自然回忆当年老师带领学生上山下乡到工农群众中体验生活、同吃同住 同劳动以及醞酿创作题材的情景。当年吴国亭是赵老师很喜欢的学生之一,师生之间艰苦的平凡 生活在岁月长河里所留下的烙印是非常深刻的, 隽永的……
版画系还有一位可敬的张怀江老师,他才思敏捷、学识宏富,创作善于构思,作品在社会上和美术界影响也很大,像《方志敏》、《鲁迅》等。
作品在版画界都是空前绝后的经典之作。这些老师,就像他们所留下的传世作品一样,永远清晰地留在吴国亭的心目中。
此外,还有一位广东籍著名的水彩画家潘思同老先生,当时,他在全国是屈指可数的水彩画界的耆宿。他家住在上海,莫朴院长特地聘请他来杭州任教,大约每半个月回上海一趟。
早在1923年,潘思同先生就在上海和陈秋草、方雪鸿他们一起创办了白鹅画会。上海的城市风景如黄浦江,外白渡桥,国际饭店等等,都是他稔熟于心的题材。先生的形象记忆令人惊叹。再复杂的场景,他都能默记画出。都能凭想象画出来,而且效果如同在现场写生的一样,连些很微小的细节,如电线杆,路边的小水潭, 或者是汽车、电车灯光反射的光影, 都能真切地刻划出来。年近八旬的潘先生为人敦厚慈祥、 教学认真,像一位可敬可爱的老爷爷, 给同学们留下终生 难忘的印象。
吴国亭一进校门,就是潘思同先生教他们水彩画。为了告诉同学们色彩的变化,他可以把相同的一个场景画出数十种不同色调的作品来,拂晓、早晨、中午、下午、傍晚、夜间、雨天、雪天、阴天、雾天……同一景色,许多不同的色调,他都一一画出示范图来,同学们简直惊奇绝倒了!
所有的老师和同学,都认为潘思同先生教学认真,热心细致,大伙收获很大,终生难忘。这样的老前辈,是国家的宝贵人才,国宝级画家。
半个世纪过去了,直到现在,一提到潘思同先生, 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想到他那和蔼可亲的老爷爷形 象,竖大拇指称赞他慈祥和蔼,教学一丝不苟,
令人敬仰的好老师。这样德才兼备的前辈,现在已经很难见到了!有一次吴国亭到上海去看望他老人家,那时候潘先生已经近八旬了,他陪着吴国亭到黄浦江码头去看风景,吴国亭在那里当即画了一张炭笔速写,而潘思同先生回到家里凭记忆画出了一张相同的水彩画,效果如同当场写生一样,从轮船大体到桅杆和缆绳电线等细部,下至水浪光影, 细致逼真。潘老师当时没有拿照相机,吴国亭在写生的时候,他不言不语,只是在旁边悄悄地看着,回到家里,马上就画出来了,其形象记忆的本领实在令人惊叹!
国画大师潘天寿先生是浙江美院的院长,住在美院教工宿舍,距离学校不远,走路也就五分钟。平时,潘老进进出出,在学校里常能看到他:穿着布鞋,身着藏青的半新半旧的中山装,推个平顶头,黑框眼镜,笑眯眯的。师生们彼此见面礼貌地点点头,相互打个招呼。平时没有什么紧要事,大家都自觉地 不去打搅他。更不会像现今人们去以拜访的名义去合影蹭知名度或去求画。
潘老差不多每年都安排有一两次给青年教师讲国画课,每次都有一二十个青年教师围在四周。潘先生在桌上铺开宣纸,备好画具,一边讲国画的用笔用墨及要领,一边动手作画。这种小型座谈式的授课方式,彼此很亲密,听他边画边讲解。画纸也只不过一版报纸那么大,连讲带画,完成这张小品要两个多小时。按理说,这样一幅大写意的小画,如果是别人一挥而就,三五分钟就画好了,稍慢些十来分钟也就差不多了。那么简单的小画,为什么会花费这么长的时间呢?因为潘老要一边画一边讲,想好了再下笔,画面怎样组织,哪笔长哪笔短,哪里轻哪里重,哪里是主要的,哪里是辅助的,线条交叉的倾斜度怎么才恰当, 墨色的浓淡如何控制,画面的主从关系怎么调度,他都讲得很细致,井井有条地说出道理,大家一边看,一边听,一边悟。因为在场的都是青年教师有绘画基础,可以从他作画和讲解的过程中,领悟到国画的一些特有的奥妙技巧。
作品的奥秘,一般初学者是不易是看出来的,可谓不可言传,也难于意会。在看潘老作画的过程中,便可领悟到国画创作的一些隐秘的诀窍, 微妙的消息,对于学习国画及其他画种在构图的安顿,以至在画面上的整体调控,都是非常难得的学问。这样的小型讲座学习,极为难得。
潘老的小儿子潘公凯,是吴国亭所带的班上品学兼优的学生,也是班长。吴国亭一直都想求得一张潘先生的画做为纪念。他把想法对潘公凯说,过一个礼拜以后,潘公凯就把画拿来给吴国亭了,有一版报纸大小,画题为《数点梅花天地心》, 是用指墨画的,浑厚凝重,无懈可击,是一幅精品。
这幅画后来还出现在潘老的画册里。前后都 被许多同事觊觎着,吴国亭一直都是细心地保存着。再往后,有个人非得要“借去”临摹,借走以后,就再也不肯还给吴国亭了。潘公凯后来是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 家协会副主席、著名国画家、评论家、美术教育家。他在2003年的回忆里说:“江苏省美术馆花鸟画家吴国亭先生是我在浙江美术学院的老师。当年的同班同学如今都近六十岁了,分散在全国各地,工作性质多与美术有关。大家偶尔出差见面,寒暄过后,总是兴致盎然地回忆青少年时代的学习生活。一谈起当年的话题,总少不了要提到我们的老师,其中专业老师吴国亭先生,就是大家喜欢谈论的一个人物。
那时他是我们的班主任,刚教完我们短短的一学年,不幸的'文革'就开始了。这一年的专业学习,使大家受益匪浅,可以说受用一生。事实证明,我们班许多同学创作能力较强,在学术上多有建树,是与吴国亭老师的教导分不开的”。
潘公凯的话,不是应酬之言,也绝非寻常的套话。师生感情,幽深绵长,在起伏波荡的岁月长河里,吴国亭与潘家父子连环型的师生关系,不唯有趣,也格外的耐人寻味。它是在以巧妙、委婉的方式告诉人们:艺术之薪火是怎么样代代 相传的。
另一位吴启亚,也是吴国亭先生的学生,在中国美院教务处工作,2021年6月21日,吴国亭已年近九旬了,吴启亚向吴先生发来这样的短信:
吴国亭老师当初的苦闷和感受,我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吴老师的冷静分析与自我准确地把握与定位,是极其可贵的!正因为有了后者,才创出并开辟了真正属于吴老师自己独特的艺术成果, 也造就了一个无法撼动的非凡艺术家的成就与耀眼的画界地位!
吴老师一生的艺术实践与探索精神,为后学、后人在不利地位求生存、求发展的逆境中树立了不懈努力奋斗的光辉榜样。这比起深藏在名牌艺术学府的艺术名师和所谓的大家而言,更具有现实的社会意义!
我这里没有恭维,而是实实在在的学生的心里话。
学生启亚随感于杭
吴国亭,1935年生于南京,1960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嗣后留校任教二十余年,1981年调至江苏省美术馆创作室,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成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江苏省对外文化交流中心理事,苏浙皖国画家联谊会主席,美国中华文化中心首席艺术顾问,杭州国际美术家联谊会理事,杭州西湖国画研究院艺委会委员。
吴国亭从艺六十年,培养了许多著名画家,同时作品在全国报刊发表数百幅之多,亦有多种画评著述出版和发表,经常参加国内外重大画展并获奖,亦在各大学作学术报告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讲学。同时在国内各地及美国数度举办个人画展,其著有《中国名贵花卉》、《中国写意花鸟画技法》、《当代写意花鸟画佳作赏析》《当代山水画佳作赏析》、《吴国亭画集》、《吴国亭作品选》、《吴国亭作品集》、《吴国亭绘画精品选》和《李才旺画作理趣》等。
责任编辑:李玥
2023-03-31 16:24:18
2023-03-27 18:35:19
2023-03-24 22:46:05
2023-03-24 17:18:51
2023-03-20 17:52:11
2023-03-17 18:35:31
中华生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