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新津区:“小泡菜”也能助力乡村振兴新发展
为建设好新时代“两个健康”示范区,引导民营企业家坚定理想信念,凝聚奋斗力量,主动投身公园城市建设,新津区工商联对全区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在健康成长、社会贡献、乡村振兴等方面的典型案例、模范先进事迹进行深度挖掘,对新津民营企业家勇立潮头、创新创业、砥砺奋进的匠心精神和企业家精神进行多维度“画像”,讲好津商故事,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津样板”。
本期典型案例:“小泡菜”也能助力乡村振兴新发展
张建平的办公室在办公大楼左侧二楼,弧形的落地窗让室内光线充足。我们坐在窗边,目光越过窗玻璃,外面的田野虽然已是冬景,但仍是绿油油一片,充满着旺盛的生机,一如这个叫“四川毛哥”的企业。
作为四川毛哥食品开发有限公司常务副总,张建平没有案牍之劳行,一脸轻松,成竹在胸,好似端坐中军帐的诸葛亮,一切尽在掌握中。他悠然自得地品着茶,声调不高,但健谈,对人生,少了岁月的彷徨,多了乐观的豁达;对企业,少了来时的焦虑,多了如今的笃定。
敢闯敢干 抢抓商机转行蔬菜加工
张建平是天生经商的料。1968年12月,张建平出生在今南充市高坪区一个普通农家。家里3个孩子,他是老大,责任感让他思索如何为家庭减轻负担,改善家庭经济条件。
穷则思变,变则通。张建平读初一时,发现了一个商机。当时大多数家庭还靠煤油灯照明,买煤油要凭票,张建平走乡串户通过送票上门的方式,赚取服务费,一个夏天下来。他赚了100多元,当时普通工人的月工资才四五十元。
“做这个生意,我总共挣了2000多元,把家里的串架房子改成了青砖小瓦房,还买了一辆凤凰牌自行车,这都是我们那里的第一个。”张建平说起这事,满脸的意气风发,似乎回到了那段青葱岁月。
第一次“经商”让张建平尝到了甜头,他又开始寻找新的商机。春夏时节,蚕农卖一斤上等蚕茧给收购站,可得到一公斤尿素的补贴。那时,尿素非常稀缺。张建平看准了门道,利用有自行车的优势,在路上收购蚕茧。蚕农也乐意卖给他,一是价格与收购站一样,二是节约了时间。张建平把蚕茧卖到收购站,换回尿素,然后将尿素卖给农民。旺季时,他一天能赚五六十元。
“不过,这些生意都做不长久,我的志向也不是要在农村折腾一辈子,我得谋求长远发展。”1986年,张建平进入重庆一家食品厂当上了工人,主要工作是守仓库。如果张建平是安分的人,他可能会像大多数人一样在厂里转悠到下岗或退休。
机会总是给有商业头脑的人。张建平与厂里的供应商很快就熟识了,发现供应商们还在做蔬菜批发生意,利润很高。张建平再次看准商机,果断丢掉才端了3个月的“铁饭碗”,做起了蔬菜批发生意。那时,每运回一车蔬菜,利润可达上千元,好时一次能赚上万元。
到了1993年,蔬菜批发市场日益饱和,眼界开阔的张建平立即转行做蔬菜加工生意,2007年,他成立了重庆市康味特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主要生产泡酸菜、泡萝卜、泡豇豆等产品,产能激增,年利润达到2000多万元,客户是康师傅、有友、永健食品等知名企业。
转战农业 多方联动助力乡村振兴
商海沉浮多年,张建平深知其中的艰险。如果凭一己之力继续打拼,要么异军突起、汹涛搏浪,要么守成不前、苦苦支撑,要么急流勇退、黯然离场。张建平再次做出改变人生的决定:从商人转型为职业经理人。
2012年,张建平由于在与重庆毛哥食品开发有限公司的多次合作中工作能力突出,被聘为副总经理。随后,他带领团队转战成都。2013年2月,四川毛哥食品开发有限公司在新津成立,公司设在新津区安西镇方兴社区。
由于区位和交通条件限制,方兴镇多年来以传统农业种植为主,属于纯农业乡镇。居民以种植粮油、蔬菜为主,农业增收困难。毛哥落户当地后,流转了4800多亩土地,建成毛哥原材料种植基地,种植蔬菜和优质水稻。
“实话说,我们对农业种植技术、管理等方面不精通,这是我们的短板。4年下来,我们累计亏损了1100余万元。”这样的局面,是张建平不愿看到的。尽管他这些年来一直努力地在这块土地耕耘着,但现实仍然给了他意想不到的结果。
那段时间,张建平连睡觉都在想这个问题。经过认真研究,积极探索,最终,张建平形成了“公司+村集体+合作社+农户+职业经理人”的多方联动模式的思路。说干就干,模式很快就建成了,效果也出来了。半年内实现扭亏为盈,带动农户增收160多万元,企业获利200万元,合作社赢利120万元。事实证明,这样做不仅调动了积极性,还有效规避了管理不精细、技术不到位、责任不落实的问题。
“局面稳住了,我的心也安定了不少。”虽然总体扭亏为盈之路还显得漫长,但张建平有信心也有耐心,企业在健康成长的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起起伏伏如船行大海。只有牢牢掌好舵,顺势而为,突破重围是迟早的事。
不安分的张建平没有满足于现状,他的心思又活泛起来,想重拾老本行。
延伸产业链 “小泡菜”造就“大产业”
宽敞明亮的车间里,工人正忙碌着。第一个车间里,堆放着腌萝卜、青菜、辣椒等原材料,工人们正在清洗、精选、切块。第二个车间里,工人们在熬油。第三个车间里,智能灌装机将切好的萝卜精准地分装到每一包袋子里,再由工人挑选把关。第四个车间里,经过巴氏杀菌,清洗烘干后的调味品包装袋通过输送带输送到工人面前,进行包装。车间一角,整齐地码放着一箱箱成品。
车间外,张建平一边走一边介绍着生产情况。
在泡菜腌制车间,一口口巨大的泡菜池依次排列,阵容壮观。“一口池子可以泡150吨的泡菜。”萝卜、辣椒、酸菜等,在这里都能闻到其独有的香味。张建平指着一些空池说,这里的泡菜已经用完了,很快就要腌制新一批的泡菜。
2017年初,在新津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投资1.5亿元的毛哥食品厂正式投产,这是一个占地3万多平方米的泡菜及调味品加工基地。
张建平说,如果开足马力进行生产,工厂能年产优质泡菜3万吨、调味品9000万袋,总产值近4亿元。公司需要大量的萝卜、青菜等原材料,不仅带动当地的农户种植蔬菜3000亩以上,而且还在原材料收购季节,安置当地及周边镇乡农村劳动力1200余人,人均增收达1.8万元左右,帮助当地农户实现稳定就业、稳定增收、共同富裕。
企业要健康发展,离不开人才。“乡村可持续发展,归根结底还是人的可持续发展。乡村振兴要吸引青年返乡,需要加强政策对人才的吸引,加大对人才的培育。”张建平敞开怀抱,聘请优秀的青年大学生从事生产管理,以丰厚的待遇、发展空间大的岗位吸引人才进入公司,为公司注入新鲜血液,增强企业的活力。
四川泡菜是中华饮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有文字记载的制作历史就有1500多年。毛哥食品在方兴建厂投产快10年,一直在探索“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我们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依托天府农博园落户新津的优势,着力延伸产业链以泡菜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新引擎’,带动和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为激发乡镇经济活力、提升地方品牌知名度贡献民企力量”。张建平的话朴实而真挚,十年风华践行了毛哥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的“有真料才有好味道”的企业理念。
责任编辑:祁霞
2022-12-17 18:20:20
2022-12-17 12:49:00
中华生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