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国家公园设立一周年 四川片区建设交出“成绩单”
2022年10月12日是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设立一周年。当天,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省管理局)举行新闻通气会,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省管理局专职副局长张绍军在会上介绍了四川省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情况和下一步重点工作。
新闻通气会现场
大熊猫被誉为“国宝”和“活化石”,是我国独有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大熊猫国家公园涉及川陕甘三省,总区划面积2.2万平方公里。其中,四川片区1.93万平方公里,占公园总面积87.7%;生活着野生大熊猫1227只,占国家公园内野生大熊猫总数1340只的91.6%。
四川是大熊猫的故乡,是现今大熊猫的主要分布区,野生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的主要省份。自2017年1月启动体制试点以来,四川省深入落实中央确立的体制试点任务。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设立后,四川省迅速从体制试点转入全面建设,为着力高质量建设名副其实、出色出彩的大熊猫国家公园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在强化依法依规管控方面,四川率先在全国以省政府名义印发《四川省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办法》,出台加强四川片区建设的意见;推动制定《四川省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条例》,省十三届人大常务会已初次审议通过;配合国家林草局优化完善了《大熊猫国家公园总体规划》,正同步编制空间布局、生态修复等专项规划;建立“林长+检察长”协作机制,将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作为重要内容之一;省高级人民法院设立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法庭,多地探索组建大熊猫国家公园警察大队或片区警务工作站。
在稳妥化解历史问题方面,四川坚持先立后破、顺向改革,实事求是清理退出公园内小水电,加快矿业权清理进度;省政府办公厅出台矿业权分类退出办法,自然资源厅印发具体方案,计划2022年底全面清理退出194宗矿业权;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等部门联合印发小水电清理退出方案和财政奖补方案,计划分类分阶段退出273座小水电,已退出小水电97座;省级财政专门安排9.56亿元奖补资金,支持小水电和矿业权退出;省林草局组织将2363亩集体人工商品林调整为生态公益林,组织实施核心区居民生态搬迁52人。
在保护修复自然生态方面,四川加强大熊猫重点生态廊道和野化放归基地建设,保护修复大熊猫栖息地26.56平方公里,雅安片区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入选国家示范工程;设置固定巡护线路663条,今年已开展巡护8万余人次,监测到野生大熊猫影像724次;对拟进入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川藏铁路、绵九高速、夹金山隧道、引大济岷等国省重大项目,强化影响评价和专家论证,督促落实消减措施,努力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在加强基层基础建设方面,落实央省财政资金2.2亿元,储备“十四五”重点项目17个;开展标准化建设试点,建成大熊猫小种群复壮研究开放实验室、放归基地、野外科研观测站等5个,巡护道路168.68公里,新(改)建保护站点41个,安装标准化多功能智能界碑、界桩745个;聘请“两院”院士、权威专家等组成了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专家咨询委员会,建立文创专家委员会、创新联盟,深化与中国科学院等40余家科研单位和企业的合作,申报实施基础科研项目近300个;推进数字化管理,启动了“天空地人”一体化监测体系建设。
在推进地方协调发展方面,四川探索共建共管机制,县级管理机构与村社、居民等建立40个共建共管委员会,就地选聘国家公园管护员1893名;年度兑现非国有公益林补偿资金7463万元,启动了野生动物肇事补偿保险试点;坚持“两业并举”,因地制宜建设入口社区,开展特许经营试点,鼓励金融和社会资本参与;举办数字国际熊猫节,扶持发展自然教育、康养旅游等产业,年实地生态体验超过100万人次;实施自然教育“千人计划”,评定国家和省级自然教育(研学)基地30处,线上线下自然科普宣教受众达到3亿人次。
下一步,四川省还将着力实施“四个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高质量建好大熊猫国家公园。
着力实施完整保护,推进栖息地连通成片。保护栖息地原真性完整性是国际通行做法,也是实现大熊猫野生种群稳定繁衍和维护区域生物多样性的首要基础。四川省将坚持生态笫一、保护优先,结合自然生态系统演替和地带性分布规律,采取自然恢复为主、人工恢复为辅的生态措施,加快推进大熊猫栖息地连通成片、变零为整,为种群间交流创造有利条件。
着力实施规范保护,强化统一保护统一管理。大熊猫国家公园由国家设立,必须彰显国家意志、体现统一领导。四川省将按照中央批复的方案,规范设置大熊猫国家公园各级管理机构,高效顺畅推进建设和管理工作;积极探索,先行先试,加快四川省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条例立法进程,构建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资源环境执法体系。
着力实施科学保护,切实发挥科研引领作用。大熊猫是生物进化史上的奇迹,其研究涉及古生物学、生态学、遗传学、行为学、分子生物学等诸多领域。四川省将把科研作为引领大熊猫永续保护的关键性基础性工作,推进科研一体化建设,加强专业科研机构、队伍、人才的建设与交流合作,提高数字化、智能化管理水平,实现对大熊猫和大熊猫国家公园的精细化管理。
着力实施协同保护,促进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深入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统筹公园内外生态格局。公园内,实施“优栖减扰”行动,有序搬迁核心区居民;实事求是,先立后破,科学评估,规范有序,加快退出矿权、水电等生产经营设施,为大熊猫创造生态更优的栖息环境。公园外,因地制宜建设入口社区,支持发展生态旅游、科普游憩、熊猫文化等生态友好型产业,建设高品质宜居环境,推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文/王亮,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供图)
责任编辑:李真
2022-10-11 20:14:59
中华生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