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处为民 答好民生工作“知行卷”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中央《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如强劲东风,为新征程上描绘更有温度、更具质感的幸福画卷注入了澎湃动力。这份厚重文件,是宣言书,更是行动令。肩负组织路线服务路线重任的组工干部,必须深悟其精髓要义,自觉将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以“处处为民”的情怀与担当,奋力答好民生工作的时代“知行卷”——在“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中锤炼真本领,于“把难事办易、把易事办优”中展现新作为,最终在“把幸福抓牢、把福祉谋深”中彰显大境界,让政策暖流精准滴灌民心沃土,在知行合一中托举起人民群众“稳稳的幸福”。
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以精准之“知”引领务实之“行”。 民生工作,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组工干部要深刻领悟,办好实事、办实好事,首要在于精准把握“实事”与“好事”的深刻内涵与群众期盼,以“知”的清醒引领“行”的坚定。这要求我们推动各级组织和干部,彻底摒弃“拍脑袋决策”、“想当然办事”的作风,将“精准”二字贯穿工作始终。要建强民情收集研判的“前哨站”,综合运用蹲点调研、大数据分析、群众评议等方式,穿透表象、直达本质,精准识别那些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确保确定的“实事”真正是民之所盼,“好事”真正是民之所需。要精心绘制民生项目的“施工图”,从目标设定、路径选择到资源配置、风险评估,力求科学周密、切合实际,力戒大而化之、华而不实。组织部门要发挥“校准器”作用,在干部教育培训中强化宗旨意识和群众工作方法,在考察识别干部时突出“精准为民”的能力评价,引导广大干部不仅要有办好事的热情,更要有办实事的智慧与章法。唯有以精准之“知”导航,方能确保每件实事都办到群众心坎上,每桩好事都转化为群众摸得着的实惠,使“行”的力量因“知”的深邃而愈发坚实。
把难事办易、把易事办优:以创新之“智”赋能高效之“行”。 民生领域的“难”与“易”,往往考验着治理的智慧与韧劲。组工干部要清醒认识到,破解复杂“难事”、提升简单“易事”,关键在于以创新思维破除路径依赖,以机制变革提升服务效能,将“难”化简、化“易”为优。要大力推动思维创新,引导干部跳出传统思维定势,勇于运用改革的方法、创新的思路破解民生“老大难”。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办事繁、跑腿多、证明杂等痛点,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流程再造、数据共享、标准统一,变“群众奔波”为“数据跑路”,让“难事”不再难。同时,对看似简单的“易事”,如窗口服务、社区照料等,也要树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标准,推动服务理念、方式、细节持续优化升级,变“能办”为“好办”“快办”“贴心办”。组织部门要当好“赋能引擎”,围绕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优化干部资源配置,把善于攻坚克难、勇于改革创新的干部派到关键岗位;加强专业能力培训,提升干部运用法治思维、改革办法、市场机制解决民生难题的本领;完善激励容错机制,为敢于担当、锐意创新的干部撑腰鼓劲。唯有以创新之“智”持续赋能,方能打通梗阻、提升效能,使高效顺畅的“行”成为服务民生的鲜明注脚,让群众在便捷舒适中感受治理的温度。
把幸福抓牢、把福祉谋深:以长远之“谋”夯实持久之“行”。 民生改善,既要抓当下之“显绩”,更需谋长远之“潜功”。组工干部要涵养“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推动各级组织和干部既着力解决眼前的“急难愁盼”,把既有的幸福成果巩固好、守护牢;更需前瞻谋划、系统布局,在更深层次、更广维度上增进民生福祉。要树牢底线思维,建立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社会保障安全网织密扎牢等长效机制,确保来之不易的民生成果“稳得住”、“可持续”,让群众幸福感“抓得牢”。更要具备战略眼光,紧紧围绕人口结构变化、科技革命浪潮、共同富裕目标等大趋势,前瞻性研究谋划教育、医疗、养老、托育、住房等领域的深层次改革,在优质公共服务均衡布局、一老一小服务体系完善、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下好“先手棋”,为长远福祉“谋得深”。组织工作要着眼未来,加强相关领域专业化干部的培养储备和战略布局,优化领导班子结构,提升把握大势、谋划长远的能力。要完善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既看显绩更重潜绩,引导干部多做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实事。唯有以长远之“谋”引领持久之“行”,方能在日积月累中实现民生福祉的迭代升级,筑牢幸福大厦最深厚的根基,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于时光流转中绘就温暖厚重的民生长卷。(古冶区赵各庄街道 王悦)
责任编辑:柯鹏
2025-06-27 17:26:25
2025-06-19 13:38:34
中华生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