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日科普行:贵州航天职业技术学院“云翼智创”团队携 STEM 教育点亮仁江小学航天梦
2025 年 4 月 24 日,第十个中国航天日的晨曦穿透薄雾,温柔地洒在团泽镇仁江小学的操场上。操场上,五星红旗随风飘扬,与一旁整齐摆放的无人机、电工工具包相互映衬,一场由云翼智创科普团队、学院宣讲团与乡志愿者共同筹备的科普盛宴,即将拉开帷幕。此次活动以 “小小工作室,创新大课堂” 为主题,将低空经济、STEM 教育、用电安全科普与红色精神宣讲深度融合,为乡村学子们打开通往科技与历史的双重大门,在他们心中播撒下航天梦想、科技探索与红色基因的种子。
红色精神宣讲:长征故事与三线记忆激荡少年心
另一间教室,学院宣讲团的成员们早已布置好充满历史气息的展板。泛黄的长征路线图、珍贵的三线建设老照片,无声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宣讲团成员小王手持红色旗帜,以激昂的语调开场:“同学们,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不仅是科技梦想起飞的地方,更是红色精神扎根的沃土!”
他从红军长征途经遵义的故事讲起,“1935 年,红军战士们翻山越岭来到遵义,在这里召开了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遵义会议。当时,战士们穿着草鞋,背着干粮,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依然坚定前行。” 小王展开一张手绘地图,详细标注着娄山关战役的地点,“在娄山关,红军战士们以少胜多,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壮丽的战歌。” 孩子们听得屏气凝神,有的攥紧了拳头,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段烽火岁月。
接着,宣讲团将话题转向遵义三线建设。“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无数建设者响应国家号召,来到遵义深山,在这里建起工厂,为国防事业默默奉献。” 大屏幕上播放着老三线工人的采访视频,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回忆道:“我们住的是茅草屋,吃的是粗茶淡饭,但没有一个人喊苦,因为我们知道,自己是在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 宣讲团成员小李指着照片中简陋的厂房,动情地说:“这些叔叔阿姨们,用双手在荒山上建起了一座座工厂,让遵义成为了重要的工业基地,他们的奉献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航天日里的低空经济课堂: STEM 知识照进现实
“同学们,抬头看看天空!今天,我们要一起探索天空的秘密,从身边的无人机,到遥远太空中的卫星!” 科普讲师站在操场中央的临时讲台上,洪亮的声音吸引了所有孩子的目光。他左手拿着精致的航天火箭模型,右手则握着一台小巧的多旋翼无人机,将航天发展史与低空经济技术巧妙串联起来。
从莱特兄弟的首次试飞,到人类首次登上月球;从我国 “东方红一号” 卫星发射成功,到如今蓬勃发展的低空经济产业,讲师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带着孩子们穿越时空,感受人类对天空的不懈探索。当讲到我国 “嫦娥” 探月工程时,讲师特意停顿,目光扫过台下的孩子们,“大家知道吗?我们的‘嫦娥’卫星在月球上拍照、探测,和无人机在农田里拍照、测绘,用的可是相似的技术原理!”
“老师,是不是像无人机拍农田一样,卫星也在给月亮‘拍照’?” 三年级的王小雨高高举起小手,清脆的声音充满好奇。这个童趣十足的类比,瞬间点燃了课堂的气氛,孩子们纷纷点头,脸上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讲师笑着点头称赞:“完全正确!你们的想象力太棒了!”
在 STEM 教育环节,活动现场被巧妙地划分成几个区域,每个区域都围绕不同的主题展开实践教学。在工程结构设计区,志愿者们将积木分发给孩子们,“现在,我们要用这些积木搭建无人机的框架,就像工程师设计真正的无人机一样!” 志愿者一边讲解,一边示范。孩子们围坐在一起,热烈讨论着如何让框架更稳固,如何模拟无人机的机翼和螺旋桨结构。有的小组反复尝试,不断调整积木的拼接方式;有的孩子灵机一动,用积木搭建出独特的造型,还兴奋地向同伴介绍自己的 “创新设计”。
编程小游戏区同样热闹非凡。电子信息专业的志愿者李琳蹲在孩子们中间,耐心地指导着。“大家看,这个平板上的编程界面,就像给无人机写‘飞行剧本’。每一个数字、每一个指令,都是让无人机做出动作的‘魔法咒语’。” 她手把手地教孩子们输入简单的飞行程序,从控制无人机的起飞、降落,到让它在空中盘旋。当孩子们看到自己编写的程序让无人机顺利完成动作时,欢呼声此起彼伏,眼中闪烁着兴奋与自豪的光芒。
操场另一侧,一场震撼的穿越机编队表演正在进行。以航天火箭发射为灵感,穿越机如离弦之箭,腾空而起。它们时而急速上升,模拟火箭冲破大气层;时而灵活转向,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时而高速穿梭于预设的障碍物之间,展现出惊人的速度与灵活性。螺旋桨的嗡鸣声与孩子们的欢呼声交织在一起,仿佛一首激昂的科技赞歌。
双班同频的成长叙事:从懵懂少年到科技实践者
周鹏程的 “航天梦拼图”
在一班教室,物联网专业的周鹏程站在讲台上,身后的大屏幕上展示着一张旧照片 —— 那是他大一刚加入工作室时,抱着一台拆散的航模零件,满脸迷茫与困惑。“说实话,我第一次接触无人机时,连螺旋桨的正反都分不清。” 周鹏程笑着回忆,“但我心里有一个梦想,就像航天工程师建造火箭一样,我想亲手组装出能翱翔天空的无人机。”
他拿起自己参与研发的 T-300 植保无人机模型,开始讲述那段难忘的研发经历。“在研发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难题,其中一个关键就是如何提高农药的喷洒效率。我们尝试了各种方法,做了无数次实验。” 他指着模型上的光谱相机,详细解释道,“通过光谱仪实测环境数据,我们建立了反射量模型,把光谱相机采集的数字信号,转化成了有实际意义的反射量模型。这就好比给无人机装上了‘智慧眼睛’,让它能根据不同的农作物和环境,精准控制农药的喷洒量。”
“这个小技术,让家乡的刺梨园每亩少用了 30% 的农药。” 周鹏程的语气中充满自豪,“不仅节约了成本,还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就像给地球妈妈‘减负’。” 台下的孩子们听得入神,有的托着下巴,有的认真地做着笔记,还有的偷偷在笔记本上画下他描述的 “会思考的无人机”。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仿佛是孩子们对科技改变生活的无限向往。
张敏的 “电路迷宫探险”
在二班教室,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张敏举着万用表,笑容亲切地对孩子们说:“同学们,今天我要带大家认识一位电路世界的‘超级侦探’—— 万用表。它能帮我们找出不听话的电流,解决各种电路难题!”
张敏分享了自己在工作室的成长故事。三个月前,她第一次接触电路维修时,面对密密麻麻的电线和复杂的电器元件,心里充满了恐惧和不安。“但我没有放弃,跟着卢老师一点点学习,从认识元件开始,到学会检测电路、排查故障。” 她回忆道,“记得第一次独立修好村里王奶奶家的漏电开关时,看着灯泡重新亮起来的那一刻,我特别激动,突然明白科技不是高高在上的,它就该扎根在我们的生活里,为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说着,她打开带来的教具箱,里面除了常规的电工工具,还有一个特别的 “航天主题” 拼图 —— 那是用废旧电路板制作而成的,每一块零件上都标着航天器的名称。“这是我用坏了的无人机主板改的。” 张敏展示着拼图,“在工作室,我们不仅学会了维修和创新,还懂得了变废为宝的道理。科技废品也能变成有趣的学习玩具!” 孩子们围拢过来,好奇地传阅着这块特殊的拼图,指尖触摸到的,不仅是电子元件,更是创新思维的火花。
当航天科技遇见乡村需求:用电安全排查暖民心
科普活动进行得如火如荼,志愿者们分成多个电工小组,带着专业工具,走进村民家中,开展用电安全排查工作。电子信息专业的大二学生潘召强带领着一个小组,敲响了李大爷家的门。
“李大爷,我们是来帮您检查家里电路的。” 潘召强笑容满面地说明来意。李大爷热情地将他们迎进屋内。一进屋,潘召强就开始仔细检查线路。很快,他发现了问题:“李大爷,您家这个插座零线和火线接反了,这样很容易引发短路,非常危险。” 说着,他跪在老旧的木桌下,熟练地用螺丝刀拆卸插座,调整线路。 在检查过程中,潘召强还发现李大爷家的电线老化严重,部分线路存在漏电隐患。他耐心地向李大爷解释问题的严重性,并提出了整改建议。“大爷,这些电线用得太久了,绝缘层都破损了,得尽快更换。您看,这个电热水器的接地装置也不太规范,我帮您重新弄一下。”
李大爷感激地说:“太谢谢你们了!要不是你们来检查,我都不知道家里电线有这么多问题。” 潘召强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笑着说:“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在工作室,我们学会让机器飞起来;在这里,我们要让大家用上安全电!”
说话间,他顺手帮村民检查了其他电器设备,蓝色工装袖口沾着的粉笔灰,是上午给孩子们讲解无人机结构时留下的印记。据统计,团队当天共为 23 户村民完成电路检修,更换老旧插座 17 个,排查出漏电隐患 5 处。
仁江小学旁的副食店老板王阿姨拉着志愿者的手,激动地说:“以前总觉得航天是天上的事,离我们特别远。没想到你们把‘航天技术’变成了家里的‘安全电’,真是太了不起了!”
工作室里的 “ 科技接力 ” :从创新课堂到乡村赋能
活动接近尾声,卢孟常老师带着孩子们来到临时设立的 “工作室成果展”。展台上,一架架无人机、航模整齐排列,每一个作品背后都有一个独特的故事。货架上,一架贴满补丁的航模格外引人注目 —— 那是潘召强第一次组装的作品,机身上还留着他用马克笔写的 “航天日快乐”。
“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些无人机,很多都是学长学姐用废旧零件组装的。” 卢孟常老师介绍道,“工作室就像一个科技接力站,每一位同学在这里学习、成长,然后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传递下去。” 他指着墙上的照片墙,“大家看,周鹏程学长研发的植保技术,现在已经用到了惠水县的农田;张敏学姐改良的电路检测方法,正在申请实用新型专利。”
孩子们听着,眼中满是敬佩与向往。他们围在展品前,好奇地观察着每一个细节,不时发出惊叹声。“老师,我以后也想加入工作室,做这么厉害的东西!” 一个孩子大声说道。
阳光透过教室窗户,洒在孩子们绘制的 “我的航天梦” 手抄报上。那些歪歪扭扭的火箭、无人机图画旁,写着稚嫩却坚定的愿望:“我想造会种地的卫星”“我要修遍全村的电器”“我要让我们村的天空也有属于自己的无人机”……
云翼智创团队负责人表示,未来将以工作室为依托,持续开展 “航天科技 + 乡村需求” 的科普活动。通过丰富多样的教育方式,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触摸到科技的温度,感受到科技的魅力;让航天精神在乡土间生根发芽,培育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科技动力。
责任编辑:柯鹏
2025-06-27 17:26:25
2025-06-19 13:38:34
中华生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