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干部 莫当“镀金僧”,要做“取经人”
基层是最好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年轻干部唯有真正沉下身去,眼观六路察民生百态,耳听八方聚民间智慧,在“进千家门、行万里路”的躬身历练中,方能探得治理与发展之“真经”,而非仅做蜻蜓点水式的“镀金客”。
褪去“书生气”,染就“泥土香”,以俯身之姿融入乡土。初出象牙塔的年轻干部,难免带着几分优越与疏离。若心态难平、身段难放,极易陷入“身子悬在半空、双脚踩不着泥”的窘境,甚至遭遇“水土不服”。破解之道,首在“俯身”。要主动卸下光环,摘掉“有色眼镜”,将自己视为乡土一员。挽起裤脚下田地,沾一身“泥土气”;叩开农家门扉,听最真的“原声带”。与乡亲们同坐一条板凳,叙家常、聊收成,摒弃空泛官话、绕弯套话,多说沾露水、带露珠的“土白话”,让群众乐意掏心窝子、说实在话。要把群众冷暖捧在手心,问计于农耕劳作,参与于村社事务。思良策发展特色产业,跑项目打通致富瓶颈,学本领壮大集体经济,争做乡亲信赖的“致富参谋”和“贴心帮手”。唯有将身心真正“钉”在乡村大地,情感深深“扎”进邻里乡亲,年轻干部才能褪尽青涩“书生气”,真正染上厚重“泥土香”,脚下也才更有“实底子”。
力戒“浮躁风”,练就“穿透眼”,以沉潜之心洞察实况。
“察实情”非走马观花可得,须有“沉潜”之功。年轻干部下基层,不能满足于“车轮转一转、窗口瞄一瞄”的“观光式调研”,更要迈入灶房柴扉,踩实田间土埂。基层工作,贵在实干,难在坚持。必须以作风建设破局,坚决扫除高高在上的官衙习气,警惕“演员式”的作秀表演。要心无旁骛地将身影定格在田垄车间、街巷院落,让这些民生现场成为履职的“主阵地”。需沉得下心、扎得下根,用脚步丈量民情,用慧眼******本质。坚持问题导向,力戒“浮光掠影”,既看“前庭”亮点,更察“后院”痛点;既听“顺耳”赞语,更辨“逆耳”忠言。全方位、深层次地体悟群众所思所盼,精准捕捉乡土脉搏与民风社情,掌握鲜活、翔实的一手资料。如此,服务群众的能力方能锤炼得精准而有力。
找准“症结点”,敢啃“硬骨头”,以担当之勇破解困局。
经验尚浅的年轻干部,面对基层复杂局面,易生畏难情绪,或见问题绕道走,或遇矛盾不敢言。破解之道,在于“担当”。要涵养“偏向虎山行”的锐气与韧性,聚焦群众心头最急、最忧、最盼的“心头刺”。坚持问题导向,追着问题去、围着问题研、揪着问题解,深入剖析“堵点”在哪、“根子”何在,避免“乱弹琴”或“治标不治本”。要锤炼“解剖麻雀”的功夫,精准识别核心症结。在此基础上,拿出务实管用、直击要害的“硬招数”。确保每一项举措都契合客观规律、切中工作要害、符合群众利益。将困扰群众的烦心事、揪心事、操心事,一件件梳理,一桩桩攻坚,以钉钉子精神持续化解。唯有如此,方能把群众眼里的“难点”转化为工作实绩的“亮点”,在纾解民困中不断提升群众的信赖感与幸福感,锻造出扛重担、打硬仗的过硬本领。(马粘萍)
责任编辑:李玥
2025-06-27 17:26:25
2025-06-19 13:38:34
中华生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