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丁冶村肉牛养殖奏响增收曲,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成效初显
标准化牛舍里,100余头膘肥体壮的肉牛正咀嚼着饲草,林州市东岗镇南丁冶村第一书记王晓刚轻抚一头健硕的西门塔尔牛,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今年初,当王晓刚初到南丁冶村担任第一书记时,眼前的景象却令人忧心:村民虽有一定养殖经验,但分散经营、效益低下,传统养殖模式抗风险能力脆弱。面对这一困境,这位驻村书记开始了密集的走访调研,足迹遍布全村每个角落。
在深入分析村庄资源禀赋与发展现状后,王晓刚敏锐地意识到: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产业化、规模化才是出路。一个大胆的构想在他心中逐渐成型——引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
01 破局之策,创新模式解难题
南丁冶村的养殖产业转型之路并非坦途。长期以来,农户散养模式效益低下,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犹如悬在村民头上的一把利剑。王晓刚明白,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引进全新的产业发展理念。
为寻找合适的科技企业,王晓刚开启了“取经之路”。他自费奔赴太原、内蒙、郑州等地,走访20余家智慧农业企业。在拜访某知名农业科技公司时,对方因项目偏远、投资回报周期长婉拒合作。王晓刚没有放弃,连续一周通过邮件、电话详细介绍南丁冶村的资源优势,并邀请企业团队实地考察。他的执着打动了企业负责人:“从未见过为乡村发展如此拼命的干部。”
历经4个月的奔波,终于与一家有四川农大背景的科技公司达成合作协议。
02 科技赋能,智慧养牛注活力
模式搭建完成,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养殖产业技术门槛高,从品种选育到疫病防控,每个环节都关乎成败。面对这一现实难题,王晓刚推动企业建立肉牛养殖科技化流程。从肉牛品种挑选开始把关,引进优质肉牛品种;在饲料配比上,采用科学配方提高饲料转化率;在疫病防控方面,建立了系统的预防和治疗体系。每一头牛的健康状况都被详细记录,实现了精细化管理。
“以前养牛全凭经验,现在有了智慧养牛,牛只管理有了指路明灯。”一位加入合作社的养殖户感慨道。科技力量的注入,让传统养殖焕发出新的生机,村民们的信心也随之增强。
03产业兴旺,乡村振兴见实效
如今走进南丁冶村,11750平方米的标准化牛舍整齐排列,104头优质肉牛茁壮成长。这一产业不仅带动了村民就业增收,更激活了村庄的发展动能。
在王晓刚的规划蓝图中,这仅仅是开始。他信心满满地表示:“接下来,我们将持续完善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让肉牛养殖产业成为南丁冶村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深加工项目的落地将延伸产业链条,从单纯的活牛销售扩展到牛肉制品、皮革加工等多个领域,大幅提高产业收益。同时,该项目还将创造更多就业岗位,让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就业。
04头雁领航,共创美好未来
王晓刚深知,乡村振兴非一人之力可为。在推进肉牛养殖产业的同时,他特别注重培养本土人才。合作社定期组织技术培训,邀请企业专家授课。
“王书记带来的不只是产业,更是发展的希望。”一位合作社社员如是说。过去零散的养殖户如今凝聚成一支专业团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从各自为战到团结协作,村民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随着肉牛养殖产业的日益成熟,南丁冶村的发展活力不断增强。王晓刚带领村民探索出一条可持续的乡村振兴之路,为周边村庄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
南丁冶村的牛哞声,正成为乡村振兴路上最动人的音符。
责任编辑:柯鹏
2025-06-27 17:26:25
2025-06-19 13:38:34
中华生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