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四种身份做好“星星守护者”:南师学子暑期关爱孤独症儿童实践活动
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会与外界沟通,听不懂别人说话,也不被别人理解。他们似乎有一种异于常人的思维方式,就像来自遥远的星球一样独自闪烁,因此,他们都有一个浪漫的名字——“星星的孩子”。 但在这个看上去充满诗意的名字背后,却隐藏着一个残酷的真相,“星星的孩子”其实代指的是孤独症儿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大多数儿童享受到充分且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但仍然有很多自闭症儿童无法像其他孩子一样进入普校学习。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发展特殊教育迫在眉睫。这不仅是保障特殊人群享受高质量教育的必要途径,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一环。
“星星的夏天”团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深入实地考察调研,在实践中以更了解孤独症儿童为初心,以帮助孤独症儿童、儿童家长及机构工作人员树立信心,掌握新的技术与方法为根本目标,用爱与关怀共同守护“星星的孩子”。 为帮助自闭症儿童更好的融入社会,缓解自闭症家庭的心理焦虑,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星心相映,伴爱同行”实践团于2023年7月17日来到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星星荟”儿童发展中心,开展关于自闭症儿童人本主义治疗新方法的实践,于8月5日顺利结束。
图为:南京师范大学“星心相映,伴爱同行”实践团于南京“星星荟”儿童发展中心仙林园区开展自闭症儿童治疗线下实践。
实践第一天下午,实践团成员、指导老师与星星荟工作人员如约见面,实践开幕活动顺利举行。活动开始,星星荟集团园长黄毅带领实践团参观了仙林区儿童发展中心。星星荟儿童发展中心是一个三层建筑,整体的建筑风格由暖色调组成,一楼主要是大型动态感统室、户外活动区域,二楼为家长休息区,三楼主要是融合情景教室,一边多为基础康复训练区,一边多为融合团体教室。开幕式上,实践团指导老师邓铸对成员此次实践工作给出指导与期望,希望成员们可以以实习生、大学生、研究者、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到实践工作中,敢想敢做,在实践过程中勇于创新、虚心学习。
图为:邓铸教师对南京师范大学“星心相映,伴爱同行”实践团进指导讲话。
开幕活动结束后,实践团在“星星荟”儿童发展中心仙林园区开启了为期三周的线下实践,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核心任务是熟悉、融入,第二阶段的核心任务是探索、实践。经过第一阶段的熟悉后,实践团采用幼小衔接融合课程、家长沙龙等形式,以关注特需儿童内心世界的方式帮助他们适应普校生活,缓解特需儿童家庭的心理焦虑和负担,受到机构老师与儿童家长的一致好评,展现了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与能力担当。
为更好融入星星荟,最近距离接触儿童家长、观察孤独症儿童,成员们选择与中心工作人员同频工作,开启每日朝九晚六的工作节奏,跟在每一位带教老师身边旁听课堂,用最接地气的手段感受这里的氛围。星星荟儿童发展中心的工作节奏十分紧凑,从早上九点老师们就开始给孩子们上课,上午三节课过后还要进行一小时的集中备课,下午是五节课的课容量,基本上每位老师每天都是满课。
习惯了校园内较为轻松、缓和的学习生活,一下要去适应这样紧凑的工作节奏对成员们来说并没有那么容易,一天八节课时间的连续集中注意力也让成员们有些疲惫。在第一天下班后的合影中,成员们都无奈面如菜色,笑容也显得有些吃力。但当聊到一天的收获时,大家又都口若悬河,感慨良多。在这之后的每一天,实践团无一人迟到早退,无一人因事缺席,甚至有些成员是带病到岗。大家每日都坐在属于自己的小板凳上,扮演着教室里的透明人,尽力不吸引孩子们注意力不干扰他们上课。抬眼是孩子们天真灿烂的脸庞,低头是笔下充满思考与情感的文字。在这样的地方工作与实践,他们都很幸福。
实践工作结束时,实践团成员们围坐在一起,共同分享着实践感悟。 “不虚此行”,是成员们最多形容这次实践的词语,而“纯粹”“善良”“天真”,是最多形容这些孩子们的。“我真想用世界上一切美好词语来形容这些孩子”,这是一位成员在会上分享的感慨。“队长,我原本这周有事不能到场了,但我周末回家了一趟,把问题解决然后又立马回来了。”这是一位成员为自己做出的争取。任何人到这来都会喜欢上这,都会理解、真正看到这群孩子,真正理解特需儿童的定义与需求,这是成员们实践后的最大感受。
图为:南京师范大学“星心相映,伴爱同行”实践团在一天跟课后围坐讨论感悟与收获。
两周的社会实践并不能让成员们真正帮到这群孩子,但在这里的一切所见所感所思所想都将会成为成员们人生中的重要印记,每一瞬间都被定格在心里。感谢依旧坚守在这一基地与平台的各位特教老师,希望更多特需儿童可以回到普校,我们永远愿意陪你们仰望星空,做你们的“星星守护者”。(文图: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陈夏)
责任编辑:李玥
2023-08-28 16:15:41
2023-08-27 13:23:42
2023-08-25 19:11:49
2023-08-24 18:17:18
中华生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