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造贝村(造贝社区)
造贝村村貌(摄于2018年,造贝社区供稿)
造贝村(造贝社区),位于香洲区西南部,前山街道西面,距离街道办事处约1.3千米,村域总面积2.5平方千米,东邻莲塘村,南邻福石村,西邻南沙湾村,北与中山市坦洲镇十四村交界。曾用名“灶背”。因位于金斗湾南部,海湾里的海水咸度较高,盛产海盐。唐宋时期的金斗盐场(又称香山盐场)就在海湾中。盐场南端有一条由东至西的沙栏(沙丘)伸延至大海中,形状极象人体的背部,且呈弯曲(驼背)形。那里三面临海,盐灶户(丁)在沙栏最高处建造了几口盐灶煎(煮)盐,人们就称这个地方叫“灶背”,千百年的沧桑巨变,盐田变成禾田,在这里耕种和居住的人逐渐多了起来而形成村落。从 1985 年起,在原村周边建了许多新房屋。
唐朝时期属东莞县文顺乡,明清时期属广州府香山县恭常都,1925 年属中山县第五区,1953年属珠海县第二区,1959年属中山县珠海人民公社,1961年属珠海县前山公社,1979年属珠海市前山公社,1984年属珠海市香洲区前山区公所,1987年属珠海市香洲区前山镇,2001年属珠海市香洲区前山街道造贝社区至今。
村民有李、冯、黄、温、何、吴、柳等姓氏。李姓于明朝初期从广东韶关南雄县珠玑巷迁至此地;冯姓于明朝初期从广东韶关南雄珠玑巷迁至广东鹤山,明朝中期从鹤山迁至此地;温姓于明朝从广东韶关市南雄府贵溪县南边乡迁至此地。该村世居民族为汉族,广府民系,通用粤方言香山话。
2015 年末,户籍人口 1870 人,其中男性 948人,女性 922 人;80岁以上 35人,最年长者 93岁(男)。实际在村 1305人,常年在外生活和打工562人。非户籍外来人口17200多人。祖籍该村的香港同胞约20人、澳门同胞约40人。祖籍该村的华人华侨 100多人,主要分布在美国、英国、新加坡、日本和南美洲等地。
最早的盐田演变为农田后,村民以耕种稻田、种植蔬菜、饲养家畜为主,传统农产品有番薯、芋头;改革开放前,以种植水稻为主;1983 至 1985 年全部耕地被政府征用后,则以工业、商业为主。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为工业生产、商业经营、工资性收入、村集体经济分红、房屋出租等。有珠海市香洲造贝股份合作公司、珠海市排水有限公司、诚丰集团、格力绿控公司、康美来药业等大型企业。
该村有石料、水晶石等矿产资源,原址在造贝村西翔街附近,20 世纪50年代至 60年代不断开采卖往澳门等地,现西翔街周边已建起民房。有 200 多年树龄的珍稀古树暹罗树,现在存于光荣街,树高约20米,树围2.5 米,该树是19世纪初造贝村民在泰国湾一带务工时带回来的树种,质地坚硬,是造船、制作家私家具的上等木材。该村特色食品有造贝茶果。竹编制品有竹篓、竹笼、鱼笼、畚箕、竹蒸笼、竹扎狮头、竹扎龙头等。
县道金鸡路、造贝路、造兴路、造裕路、翠屏路、造福路,乡道教育路经过该村。该村在1963年通电,1985年通自来水、通电话,20世纪90年代实现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和通网络。附近有造贝学校、明珠中英文学校、造贝幼儿园、澳韵幼儿园、造贝社区卫生站等,有造贝工业区篮球运动场、翠云花园小区篮球场、健身路径、造贝社区公园、造贝社区活动中心和藏书1000余册的造贝社区图书馆等一批文化体育、娱乐休闲场所。
现存传统广府民居26座,其中代表性建筑有中心街11号的民宅,建于清朝,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双层青砖瓦房。其他建筑有康宁街古井和造贝人民会场。康宁街古井建于明末,占地面积约6平方米,井口为方形砖墙,高约0.5米,长1.2米,宽1.0米.圆柱形井筒由石块堆砌而成,井深3米,水质甘洌,至今仍有村民取水饮用。建于1972年的人民会场位于教育路42号村中心位置,红砖白瓦,门面高两层,曾是人民公社的办公地点,占地面积约 300平米,是村民开会、娱乐的主要场所,2005 年后因设施落后一直闲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造贝被定为革命老区。造贝烈士墓原位于当地鹅槽山,1986年搬迁至现在的造贝光荣街一侧(后底林),并命名为造贝烈士陵园。参照陵园标准,由当地社区长年维护保养。该陵园主要纪念当地李康能等12位英烈,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造贝不可移动文物有史前遗址前山烂塘遗址(沙丘)、前山沙口围遗址(沙丘)、前山造贝遗址(沙丘)、前山水涌遗址(沙丘)。其中前山造贝遗址(沙丘),入选香洲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名录。
造贝村内碑刻有“洞宗三十五世妙果禅师、畅澜老和尚仝塔”墓碑、“莲峰住持润能老禅师藏真”碑刻、“振威将军”墓碑、“武德将军”墓碑、土地租售契约碑刻,现存于珠海市博物馆;代表性的婚俗资料有现存于珠海市博物馆的四份晚清婚书,一份是1906 年丙午年,即清光绪三十二年的婚书,另外三份是民国时期的婚书,格式相近,左边装饰上部都是标着“五世其昌”。
村中存有清光绪甲午年(1894年)七月李华彦编写的《李氏宗谱》。2001年造贝村制定的《珠海市香洲区前山街道造贝社区居民公约》。同年制定《珠海市香洲造贝股份合作公司章程》。
造贝村传统民俗、技艺丰富,有龙抬头、三月三、舞狮、林九棍等。每年的农历二月二日,俗称“龙抬头”,家家户户抱小孩去理发,祝愿小孩聪明健康长大。每年三月三,忙完春耕,各家各户都把做好的艾饼、糯米糕拿出来一起品尝。
林九棍,始创于清道光年间,为村中武艺高手林九首创。他将“扁头棍法”传授给造贝村伍明赞等人,在一次反盗贼的战斗中,造贝村人氏用林九棍法将贼人打败并抓获。从此林九棍法名声大震,村人掀起了练林九棍的热潮,至今村中仍有许多传人传习演练。造贝舞狮始于清代,一黑一红,相当威猛,在香山一带相当有名,经久不衰,在历次比赛中,造贝舞狮都能获奖。
蔡康业,清咸丰江西提督、建勇巴图鲁、花翎督带、江西水勇巡防。相传“振威将军”蔡康业从小就勇猛过人,凭果敢的个性在战场上屡立奇功。“振威将军”碑上有文:“清诰赠振威将军十八世显考后贤蔡公墓”“光绪十二年八日男康业立石”。
该村革命烈士有李金友、李康能、冯康超、李国财、李松发、李旺仔、冯培正(原名北初,又名冯彬,曾用名黄岩明)、郭西就、春桃、郑新(原名柳兆槐)、黄耀、黄日、黄建占、李金友等 14 人。村民温波华,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防空旅团参谋长,其带队曾参加了 1998 年抗洪、1999年国庆阅兵和1999年中俄军事联合演练等活动。
2010 年,造贝村被广东省民政厅评为“六好”平安和谐社区。
——引用 书籍文献《珠海市香洲区革命老区发展史》/ 珠海市香洲区革命老区发展史编委会编.一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21.7 第109-112,117页
(全国革命老区县发展史从书·广东卷) ISBN 978-7-218-14780-2
——引用 书籍文献《香洲村落》/珠海市香洲区档案局 珠海市香洲区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编 2018年12月 第186-188页
准印号:(粤C)Y0155248号
【供稿:冯宇翘 王桂超】
责任编辑:李玥
2023-08-08 18:13:19
2023-08-07 21:13:11
2023-08-07 16:15:56
2023-08-07 12:24:46
2023-08-04 20:20:54
2023-08-03 22:29:40
中华生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