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红色法学家”陈瑾昆
在新中国的法学界,有一个名字熠熠生辉——陈瑾昆。他是一位“红色法学家”,新中国法学的奠基人,也是我国第一部宪法起草工作的主持人。作为湖南同乡,毛主席对这位知识渊博、才华横溢的常德人非常器重,曾三次亲笔致信陈瑾昆,肯定他极高的学术成就,并勉励他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学以致用,为新中国法治建设添砖加瓦,积极贡献力量。
然而不知何故,这样功成名就的“法学泰斗”,却长时间被人们所遗忘。时至今天,人们对他的认识也相当有限,对其历史贡献缺乏应有的评价。
怀着家乡人对陈瑾昆的无比崇敬,也为了回溯历史还原真想,打开尘封的往事,受常德市司法局的委托,常德开放大学原教师、市文化创意产业协会会长熊文华,湖南文理学院文法学院教授熊英,湘潭大学常德校外学习中心主任姚良芬组成的专家调研组,2025年5月中旬开始了一场跨越千里、意义非凡的寻访。通过走访国家档案局、前往平山县王子村华北人民法院旧址、函访后甘泉宪法草案起草地,我们有许多的惊喜发现和意外收获,接触并掌握了大量有关这位“红色法学家”鲜为人知、弥足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一、走访国家档案局
5月12日上午,调研常德籍红色法学家——陈瑾昆专家小组一行为了准确查询陈瑾昆先生的相关资料,首站到访国家档案局,来到中央档案馆十一楼查询大厅,根据国家档案局查询资料每人每天能查询复制20个页面的规定,经查询与陈瑾昆相关联的资料共42条58页,大家分工合作,将能查询到的42条资料全部复制,因工作量大,中央档案馆查询大厅工作人员加班为我们办理打印复制资料,让调研小组满载而归。
二、参观华北人民法院旧址
5月的平山,阳光明媚; 西北坡法庭,热情洋溢。 5月13日,调研常德籍红色法学家陈瑾昆专家小组一行,清晨从科技部专家公寓出发,驱车300余公里,来到平山县原“华北人民法院”旧址——王子村,受到了平山县人民法院原院长闫玉良同志、法院政治部主任杨玉鹏同志的热情接待,他们介绍了原华北人民政府的成立背景,华北人民法院和华北人民政府司法部的运行情况及其为新中国法律体系所做的贡献,并合影留念。
参观完“华北人民法院”和“华北人民政府司法部”,紧接着在西柏坡人民法庭举行了一个简约而务实的座谈会。座谈会由西柏坡人民法庭庭长史青霞女士主持,平山县人民法院原院长闫玉良、法院政治部主任杨玉鹏、平山县人民法院回舍法庭庭长刘浩、西柏坡人民法庭办公室主任孔鹏程,常德开放大学原教师、常德文化创意产业协会会长熊文华、湖南文理学院文法学院教授熊英、湘潭大学常德校外学习中心主任姚良芬等参加了座谈会。
座谈会上,西北坡人民法庭办公室主任孔鹏程向常德的专家小组介绍了西北坡法庭的庭所法治文化,“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依法治国从这里启航”;座谈会上闫院长在发言中指出:平山是实现梦想的地方,陈瑾昆老院长在我们平山,在我们平山县人民的心中是“神”一样的人物,平山也是他老人家实现他法治梦想的地方,也祝愿常德的专家成功挖掘整理陈瑾昆的相关资料,同样也是在平山实现梦想的地方,祝常德的专家朋友早日实现梦想; 平山县人民法院回舍法庭刘浩庭长在介绍中,讲述了华北人民法院立案后最终以最高人民法院判决的经典案例: 安辛爱(女)与杜珠珠离婚案。为安辛爱要求离婚一事,最初经村干、区干调解均和好,1947年2月平山县第二区公所出具的调处书,调处决定原、被告离婚。后杜珠珠至平山县司法处,1947年8月经平山县司法处判决不准离婚。1948年平山县政府判决二人婚姻离异,杜珠珠提出上诉。1949年4月察哈尔省人民法院建屏分院判决维持原判。杜珠珠又上诉至前华北人民法院,后新中国成立后移交至最高人民法院。1950年2月25日最高院作出三审判决:上诉驳回。该案最高院组成的五人合议庭中,第二审判组组长孙敬毅为原华北人民法院审判员。
熊英教授认为:当年我们常德的陈瑾昆教授,能在平山县成功实现自己“法律治国”的梦想,应该归功于中国共产党的为人民服务的治国理政方略的正确性。今天我们能在此感受他当年的工作业绩,同样也应该感谢贵院给予的大力宣传。
一向沉着冷静的熊文华难掩激动,情不自禁地打开了自己的开场语:我和闫院长很有缘,三年前成为微友,今天见面格外亲切。 今天,我们从常德来平山拜访学习的三位同志,心情特别激动,感谢平山县法院领导的热情,感恩以闫院长为牵头人对“原华北人民法院”旧址修复所做的贡献,让我们仿佛回到了1949年的华北人民法院,有了身临其境的真实感,更加感同身受平山县人民对陈瑾昆老院长的崇敬。也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作为家乡人有义务、有责任大力宣传推介陈瑾昆的优秀事迹和杰出贡献,弘扬其法律精神,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
座谈会后,在平山县政治部的安排下,我们参观了西北坡博物馆,学习感悟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三、拜访陈瑾昆研究专家
5月14日清晨,我们带着一份崇敬与期待,按照预先的约定,走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欧阳雪梅,时间是赶在9点前来到位于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近现代史研究所。一踏入大门,便能感受到这里弥漫着的浓厚学术气息。办理完相关手续后,我们被引到研究所四楼。刚上四楼,就见到了湘潭大学的校友、资深学者欧阳雪梅研究员。她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详细介绍了她参与“中共党史人物传”项目中,有关红色法学家陈瑾昆的研究点滴。她的分享为我们专家小组指明了接下来寻找相关资料的方向。在四楼的学术氛围中,我们合影留念,记录下这一刻的珍贵。
四、国家图书馆查询
离开中国社会科学院近现代史研究所后,我们又马不停蹄地赶往国家图书馆。在这里,我们继续追寻着陈瑾昆先生的足迹。国家图书馆内,静谧的环境让人不禁放轻了脚步,生怕打扰这“知识海洋”的安宁温馨。我们穿梭在一排排书架之间,仿佛在与历史对话。陈瑾昆先生的法学思想在这里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承与发展,他的研究成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法学工作者不断前行。
在“国图”,我们有幸找到了多册珍贵的陈瑾昆著作、译作及其影印的早期资料。按照“国图”的工作流程,我们现场复印了印着“民法通义摘编”字样的古籍四本,其他所需资料将通过“顺丰”快递给我们。这些书籍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仿佛将我们带回到了那个法学思想逐渐萌芽的时代。陈瑾昆先生作为红色法学家,他的思想与这些古籍中的法学理 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翻阅这些书籍的过程中,我们仿佛能够感受到陈瑾昆先生在法学研究道路上的艰辛与执着,他为中国的法学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五、 和陈瑾昆后人交流
中午时分,陈瑾昆先生的后人热情地接待了我们。陈瑾昆先生的长女——陈敬修的长子姚陈(北大高材生,中国地震局高级工程师)及夫人,敬修之孙姚谊飞总经理,以及陈瑾昆先生次女——陈慧俢之女刘小玲(北大高材生,国图气象局专家和她爱女)等参加了我们的座谈。在这温馨的家庭式座谈中,调研专家小组还向陈瑾昆先生的后人赠送了陈瑾昆支系25代陈氏家谱单行本、陈瑾昆故居画框和中国柳叶湖旅游度假区月亮山红色法学传承基地暨陈瑾昆故居规划设计的鸟瞰图画框。这一刻,不仅是对陈瑾昆先生的缅怀,更是对红色法学精神的传承。
通过此次调研之旅,我们不仅深入了解了陈瑾昆先生的法学思想,更感受到了他作为一名红色法学家的担当与使命。中国国家图书馆矗立于蓝天之下,三面旗帜随风飘扬,前方石碑上刻着“中国国家图书馆”字样。这里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陈瑾昆先生法学思想传承的重要场所。在这片土地上,我们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感受到红色法学精神的延续。
六、函访“后甘泉宪法”起草地
为寻找新中国红色宪法的起草地,调研小组借助现代网络技术,函访中央法律研究委员会主任、延安五老之一谢觉哉之子,南开大学延安五老研究中心主任谢飘、山西临县后甘泉村党支部书记冯秋明、临县党史办主任张海红、山西吕梁市法学研究会秘书长、市法学会法学咨询专家委员会主任王永卫的支持,并提供了一批珍贵的史料。熊文华有幸受赠王永卫主任签名的著作《时代宪法》,为我们整理红色法学家陈瑾昆为新中国宪法建设所做的贡献,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熊文华 熊英)
责任编辑:熊圆圆
2025-06-10 17:25:31
2025-06-05 09:05:33
2025-06-02 18:16:03
中华生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