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岩土工程与资源环境领域,以创新技术护航 “交通强国” 战略
——大连交通大学交通工程学院教授王海涛
当前,我国正处于科技强国建设的关键时期,国家 “十四五” 规划明确提出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聚焦交通、能源、环境等重点领域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浪潮下,岩土工程与资源环境领域作为支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绿色转型的重要基石,其技术革新与成果转化对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作为大连交通大学交通工程学院工程专家,王海涛教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隧道与地下结构工程、环境岩土工程及固废资源化的研究和开发应用,为我国工程建设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科研基石:孜孜矻矻、锲而不舍,扎实钻研取得一次次卓越成就
王海涛,大连交通大学交通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辽宁省隧道工程及灾害防控专业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和技术咨询委员会委员等。作为主要完成人获辽宁省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以第一完成人获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大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个人先后荣获茅以升铁道科学技术奖,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青年奖,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层次”人选,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人才支持计划”人选,辽宁省高等学校“杰出青年学者成长计划”人选,大连市十大杰出青年科技人才,首届“大连青年科技之星”,“大连市优秀青年教师”等。
王海涛作为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奖代表参加辽宁省科技大会(2024.10.26)
技术突破:筚路蓝缕、玉汝于成
在隧道与地下结构工程领域,王海涛教授长期致力于复杂条件下隧道施工环境效应与安全性评估、地下结构智能监测与灾害防控技术的研究。他带领团队攻克了多项行业技术难题:针对复杂条件下隧道与地下结构工程施工时诱发的周围地层变形、邻近构筑物位移及开挖面失稳等问题,提出了施工过程中地层稳定性和邻近构筑物安全性评价方法与防护对策,有力保障了复杂条件下隧道与地下结构工程的安全施工。相关成果在铁路、公路和地铁隧道建设中广泛应用。
在环境岩土工程领域,王海涛教授聚焦高陡边坡治理、深基坑支护、边坡生态防护等前沿方向,致力于实现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协同发展。作为团队主要人员提出了适用于软岩地区的预应力锚杆柔性支护技术及其完整设计计算方法。该技术显著提升了软岩、土岩组合地质条件下岩土工程支护的安全性能、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边坡、地铁、隧道、水利及国防等众多工程。针对当前边坡治理不能兼具加固和生态的突出问题,王海涛教授及其科研团队提出了预应力锚杆-坡面生态体系协同护坡技术、锚杆格构梁-植生袋协同生态护坡技术、锚杆-厚层基材协同生态护坡技术、锚杆-装配植生层协同生态护坡技术等一系列全新的锚杆-喷混植生协同生态护坡技术,实现了工程加固与生态防护的有机融合。该技术既提升了边坡抗滑稳定性,又实现了裸露坡面的快速生态复绿,在山地公路边坡治理、矿山修复、建筑边坡绿化等工程中应用,植被覆盖率提升至 90% 以上,有效遏制了水土流失问题。
面对我国固废产量巨大的现状,王海涛教授及其团队将研究重心投向固废资源化利用,旨在通过技术创新实现 “变废为宝”。以粉煤灰、矿渣等工业废弃物为主要原料,优化配置用作生态修复的绿化种植土;以渗滤液为母液配置碱液作为激发剂,以粉煤灰为基,尾矿料、冶炼渣、碱渣等为辅料制备聚合物混凝土制品,实现 “以废治废、物尽其用” 的固废协同处理目标。该技术不仅符合国家倡导“绿色、生态、环保、优质”的发展理念,还能解决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处置,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创新实践:脚踏实地、勇毅笃行,以科技赋能破解工程实践难题
作为土木工程专家,王海涛教授在深耕科学研究的同时,始终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致力于破解实际工程中的技术难题,为国家经济建设赋能增效。从实验室到施工现场,从学术论文到国家标准,王海涛教授和其研发团队用“柔性力量”重塑交通基础设施工程安全边界。团队成员深入施工现场,将前沿理论与施工工艺紧密结合,不仅显著提升了工程的安全性与环保效能,更形成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技术。二十余年来,王海涛教授主持参与近百项工程设计与咨询,攻克高陡边坡和深基坑支护等行业难题。其成果既产出高影响力学术论文,又推动国家标准修订,为我国交通基建提供系统性技术方案,创造显著效益。
“敢做为国为民事,甘做默默无闻人”,王海涛以双重身份诠释责任与担当。作为工程专家,他扎根建设一线,为重大工程难题把脉问诊,以创新实践攻克技术瓶颈;身为高校教授,他潜心教研,将工程经验融入教学,以论文、著作和专利反哺育人。在 “交通强国” 战略引领下,他率领科研团队以技术创新为笔,在祖国大地上书写中国工程师的硬核答卷。正如他所言:“深耕岩土工程与资源环境领域,用创新技术护航‘交通强国’,让‘不可能’变为‘中国能’!”(文娟)
责任编辑:柯鹏
2025-06-10 17:25:31
2025-06-05 09:05:33
2025-06-02 18:16:03
中华生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