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关于自我价值的突围
根擎苍木,落叶归根;江河入海,甘霖润地。父辈们用布满老茧的手将我推向山外的世界,嘴里的“好好念书,走出大山”似乎成为了他们对我唯一的期望,坐在南开大学图书馆里的我也似乎离他们的期望仅一步之遥。然而走出大山真的是我所追求的吗?或许真正需要走出的,从来都不是地理意义上的大山,而是扎根在人们心中的认知藩篱。
“走出大山”四个字承载着千年农耕文明的集体渴望,是农耕文明的精神突围。在祖国的西南边陲的山区,祖辈们用木犁翻开的不仅是贫瘠的土地,更是对现代文明的卑微向往。坐落于半山腰的村小的斑驳黑板上,身兼数职的教师用粉笔勾勒的不仅是知识的形状,更是一条通向山外的精神通道。
2012至2020年间,我国832个贫困县累计有514万寒门学子通过教育改变了命运,这种朴素的突围意识,在这一时期里达到了顶峰。欣喜于大家都走出大山的同时,这场持续了数十年的“集体迁徙”,正在遭遇新的历史拷问。当名校里聚集着越来越多"空心化"的乡村精英,当北上广的写字楼里游荡着无数乡愁萦绕的灵魂,我们不得不思考:教育的终极价值究竟是逃离还是回归?
“落叶归根”,将所学贡献给大山的土地,在促进家乡发展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对我们来说或许是比逃离大山更好的选择。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超过120万青年人才返乡创业。这一数字背后,是价值观念的转变。在“落叶归根”的路上,有榜样黄文秀用生命丈量过的扶贫路,正在生长出智慧农业产业园;有华坪女高的毕业生们用信念挖掘的归乡路,正在为山区输送着勃勃生机。这些例子无一不证明重返大山才能更好的“走出大山”,才能真正的突破人们心中的认知藩篱。
身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理应以根系大地为价值锚点,用我们的知识实现超越地理的精神重构。站在历史的山脊上回望,那些执着于"走出大山"的祖辈们,何尝不是在用属于他们自己方式完成他们的历史使命?而如今的我们,正站在他们用血汗浇筑的“长城”上,用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方法实现价值的突围。今天我选择参加选调生考试回到西南山区,回到我的家乡,不再被“走出大山”而困扰,而是对自我价值追求的再出发。
当饱含知识的甘霖洒向待发的稻苗,当青春的热血注入洒满前辈汗水的土地,乡村振兴的史诗里,也终将写下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注解:真正的价值突围,是让每一座大山都成为孕育希望的沃土!
责任编辑:李玥
2025-06-05 09:05:33
2025-06-02 18:16:03
2025-05-29 18:03:13
2025-05-27 16:30:10
中华生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