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乡端午
夏至未至的溽热里,蝉鸣和糯米一同被荷叶裹紧。这古老的节日恰如一条悠长而温润的河流,伴着伟大爱国诗人屈原行吟泽畔的孤影,涤荡过千年岁月,终将一缕记忆深处的气息,送入了窗内,而湘江的风裹挟着湿润的水汽和隐隐的喧腾,也透过宿舍的窗徐徐入我心间。
记得儿时的端午,家乡的天空总是被艳阳染得澄澈透亮,没有大江大河的磅礴,却自有一份宁静。清晨微凉,爸爸早早的起来,给家里的每个门都插上柳梢,新绿柔软的柳树枝条在晨风中轻拂,带来柳枝特有的清新。我属羊,姥姥总会在这一天拿出她亲手缝制的小羊香包,里面塞满了不知名的香草,散发出悠远而安神的芬芳,郑重地挂在我的衣襟上,香包上还有小铃铛,走起路来就会叮铃作响。还有花绳绳,就是用各种颜色的线混合在一起,揉搓成好看的纹路,系在手腕和脚腕上。姥姥说,柳枝辟邪,香包驱虫,花绳予康,都是护佑平安的吉物。
厨房里,妈妈已经将提前买回来的粽子蒸好,蒸腾的热气和着糯米的醇香扑面而来。这时,我早已在厨房里等候多时,妈妈会帮我小心地剥开一个粽子,我一边吹气,一边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那软糯的甜蜜。要说最令我流连的,是那一碗自家酿的燕麦酒,乳白微浊,散发着独特的谷物醇香。姥姥慈爱地笑着,指尖沾上一点温热的燕麦酒,轻轻点在我的额头,留下一个温润微醺的印记,口中喃喃念叨着祝福的话语。那清甜的粽香、独特的酒香、柳叶的清香,还有衣襟上香包的幽香,便是我童年端午节最深刻的气息,在我心里交织成一片安宁踏实的属于家乡的温暖。
此刻,我独自坐在大学的宿舍里。窗外,江风送来的是截然不同的喧嚣——龙舟竞渡的鼓点铿锵有力,号子声、呐喊声、人群的欢呼声随着波涛起伏,震动着窗棂,这热闹,是此地端午节最盛大的仪式。我剥开食堂买的粽子,指尖触到的是清凉的粽叶,肉馅别有一番滋味,但无论如何也寻不回记忆中那份温热的踏实感,至于燕麦酒,就更没有了。
视频接通,屏幕那端是家乡安静的院落,门前的柳梢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清晰可见,姥姥的脸庞挤入画面,絮絮地询问:“娃,喝燕麦酒了没?”她嗓音里裹着熟悉的家乡口音,像是带着温度的柳梢拂过心尖,我喉头一哽,竟一时说不出话,只好用力点了点头。那端是家常的絮语,背景里是熟悉的、没有龙舟鼓噪的宁静,但隔着屏幕,怎么也传不过来那柳梢拂面的微风和燕麦酒点额的温热,我只能捏着手机,任凭那熟悉的宁静飘渺地悬在指尖咫尺之外,而窗外湘江的鼓声,正一阵紧过一阵。
窗外,龙舟的鼓点喧嚣,而心底,那缕来自家乡的气息却愈燃愈旺,灼烫着肺腑,原来思念的滋味如此具象,它是姥姥指尖燕麦酒温热的一抹,是门前柳梢在晨风中的轻颤,是妈妈蒸粽揭开的热气腾腾,是衣襟上香包那若有若无的草木芬芳,是此刻在喉间反复打转,最终只能咽下的无声应答。
此夜,湘江的鼓声渐渐平息,而家乡的宁静却愈发清晰。湘江奔流,带不走柳梢轻摇的记忆,龙舟竞渡,亦赛不过心底家乡端午那一抹宁静的悠长。
我恍然明白,所谓乡愁,竟就是让异乡的鼓声与家乡那温润的印记在灵魂中无声碰撞,纵使隔着万水千山,那自童年便浸染的气息,那没有龙舟却充满柳香酒醇的端午,永远在血脉深处留存。它穿越空间,悄然盘踞于游子心头,成为我们与那片独特土地间一道温热的永恒。( 崔平贵)
责任编辑:李玥
2025-06-05 09:05:33
2025-06-02 18:16:03
2025-05-29 18:03:13
2025-05-27 16:30:10
中华生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