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立承老师的画,我很喜欢
12月1日,为期半个月的徐立承油画作品展,在衡阳市美术馆一号展厅拉开了序幕,在开展第一天作为观众参加了盛会,看到现场大咖云集,重量级嘉宾好评如潮,我打心眼里为徐老师在自己挚爱的油画创作领域取得的成就,感到由衷的高兴。
说实话,我不太擅长文艺评论,看了不少好书,却从未写过书评,主要是担心评论不在点子上贻笑大方,抑或担心自己认为的好在别人看来其实也没那么好,那么我的大加赞赏倒成了浅薄无知的表现了。因此,关于完全外行的绘画艺术,我更是不敢妄加评论。
这些年来,欣赏了不少徐立承老师的油画作品,绝大多数带给我最直观也最深刻的感受,那就是——喜欢!并且,我发现越来越多和我欣赏水平“不相上下”的人在看了徐老师油画作品之后,也给出了同样真诚的表达,所以我姑且以一个不专业的观画者角度写点文字。
虽然艺术是高雅的东西,但我始终认为一种面向大众的艺术如不能被大众所喜欢,除了高雅之外是没有多少价值可言的。作为主业是中学美术老师,业余进行油画创作的徐老师而言,能够画出那么多被大家喜欢的作品,那他无疑是一位非常成功的画家,至于获得中国美协会员、省油画学会副主席等众多头衔,作品入选很多高级别展览,更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在画展开幕式上,发言的嘉宾几乎都给予徐老师油画一个共同的评价:充满诗意。这一点让我有些意外,因为这些年以来,我一直认为徐老师的油画很有诗意,只是基于一个喜欢读诗写诗的人的认知层面,两年前,诗人法卡山还有感而发地为徐老师的14幅油画各写了一首诗。而如今,众多油画艺术家们旗帜鲜明且集中认定徐老师油画富有诗意,那么,“诗意”,或许就是徐老师油画作品的独有风格,也应该是其画作被大众喜欢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
唐代诗人王维的诗歌有一个突出的特点“诗中有画”,意思是读他的诗,能产生一种强烈的唯美的画面感,比如他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比如他的“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再比如他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简单的意象组合就自带画感,将读诗的人引向一个神往的画中之境,这就是所谓的大师手笔。而作为画家的徐老师,用他的油画将众人引向美好的诗意,在艺术上竟然与大诗人有着异曲同工的境界。
徐立承油画《初雪》
大咖们认为的诗意,大概更多是从色彩的组合、构图的巧妙、线条的粗细、光影的浓淡等专业角度来评说的,将技术的精湛上升到诗意层面的评价,无疑是极高赞誉。诗意对于如我一样的普通大众来说,不过是一个模糊的概念,终日劳形于案牍,辗转于人情世故,甚至为柴米油盐的生计而左奔右突,哪还谈什么诗意。但真正饱满的人生,其实应该不能缺少一些诗意,一个在生活日益向好的年代里的艺术家,更应该去唤醒和点亮人们心中沉睡的诗意,著名作家迟子建就说过:我从来没有,将来也不会在作品中回避苦难;我也从来没有,将来也不会在作品中放弃诗意,苦难中的诗意,在我眼里是文学的王冠。
所以,在我看来,徐老师油画中的诗意,又不仅仅是其创作的风格,更是他一直以来在创作价值观方面的追求和坚持。徐老师匠心独具之处在于,他的诗意不是曲高和寡的诗意,不是模糊抽象的诗意,更不是故作高深的诗意,而是接地气、冒热气的诗意,是散发着抚慰人心烟火气的诗意。比如,他画一间老旧的木房子《村口的小木屋》,并未回避用色彩呈现屋内的阴暗与简陋,但又恰到好处地让窗外明亮的阳光投射进来,和屋内人们的围坐交谈共同营造出一种和谐与温暖感,仿若我们记忆里村口那一间为老乡们遮风挡雨的小木屋。
比如,他画秋日里萧索的偏远小镇街道《风的故乡》,他并没有去美化街道上的凌乱支棱起来的篷布,被风掀起黄沙与尘埃,而画中还有那穿着鲜艳衣服赶集的女人们,以及跟着主人悠闲迈步的小白狗,一对夫妇汽车三轮摩托疾驰而过,后座上载着半边猪肉……多么像我们一直想念的故乡小镇,陈旧之中永远散发着安逸且生机勃勃的气息。
比如,他画停靠在港口的一艘老货轮《乘风破浪会有时》,你能清晰地感受到船身的老迈不堪和锈迹斑斑,以及饱受风吹浪打的沧桑感,但是那钢铁线条依然硬朗,象征着热血与生命力的红色油漆依然醒目,港口的人们依然在不知疲倦地忙碌着,你便会真正感受到作者的创作用心,那是历尽艰辛之后不灭的信念,是重整旗鼓之后再度远征风浪的勇气。
艺术来源于生活,但不是生活的再现,而必定要高于生活,徐老师油画艺术之高,是高在有贴近大众心灵的诗意。这种贴近,不只是是技艺上的精到之处,更源自于他的好性格和好品格。正所谓“立艺先立德”,一个作品被老百姓喜欢的人,他的为人,一定是先于他的作品被人喜欢着。
(作者 宁朝华)
责任编辑:聂水林
2024-12-24 23:19:04
2024-12-23 16:59:38
2024-12-12 16:27:41
中华生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