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陕北之“窑洞”说
我出生于陕北黄土高原一孔黑窑洞。
窑洞是陕北的摇篮,她孕育了生命,孕育了爱情,孕育了梦想,孕育了有声有色的传奇故事,孕育了多姿多彩的陕北文化。在历经了千年的风雨洗礼,沧桑巨变后,渐渐的窑洞的背影开始变得模糊。
在我的故乡龙尾峁,每走近一个黄土塬,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一孔孔勾人魂魄的黑窑洞,像一只只大山的眼睛,张望着神奇的世界,张望着美好的未来。
陕北深厚的黄土和丰富的砂石,具有很强的直立性,为建造窑洞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借助黏性的黄土,不用一砖一木,就能在一个黄土的截面挖出一孔历经百年而不坍塌的窑洞。
《诗经》有云“古公亶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经查阅资料,窑洞的前身是洞穴,早在周先祖时期,窑洞修筑就遍布山间谷地,多为半地穴式,直到秦汉后期发展为全穴式,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土窑。黄土地上的人工洞窟无疑使用最为普遍最为持久,而且最具代表性。
陕北受苦人辛勤劳作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有三五孔窑洞和心爱的婆姨。男人在黄土地上刨挖,女人则在土窑洞里操持家务、生儿育女,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繁衍生息,怡然自乐,这便是过日子。听爷爷讲,老爷爷弟兄两个那时候为了种地方便在土崖处挖了几孔土窑洞就算是临时的小家了。爷爷成家之后又陆陆续续的挖了三孔土窑洞,那个时候面朝黄土背朝天,哪有什么现代化工具,都是一砖一石慢慢修建起来的。爷爷还说,那时候家里只要有一孔窑洞,就不愁娶婆姨。
我家的窑洞在一个峁上。父母就是在这里孕育了我们姊妹三人。从出生到离开老家,整个童年和青年时代都在这里度过,说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窑洞人一点也不夸张。
窑洞上圆下方,符合“天圆地方”之说。一院窑洞一般修三孔或五孔,大多中窑为正窑,有的分前后窑。窑腿上多有小窑,用来敬祀天地神祗。窑洞的门窗多用柳、杨、榆、椿之木。在农村,修窑是一家中大事,修窑前必请风水先生看地势、定方向、择日子。修窑有挖地基、做窑腿、拱旋、过窑顶、合龙口、做花栏、倒旋土、垫垴畔、安门窗、盘炕、砌锅灶等工序。每一道程序用的都是方圆十里技艺过硬的乡土匠人。父亲是个勤劳人,也是个能人,挖窑洞出蛮力的粗活干得踏实,盘灶垒炕抹墙显手艺的细活更见功夫。
冬暖夏凉是窑洞的性格。曾有人赞曰:“远来君子到此庄,休笑土窑无厦房,虽然不是神仙洞,可爱冬暖夏天凉。”灶台与土炕连接在一起,烧火做饭时的热量通过循环相通的炕道保持火炕的温度,窗户位置会留有烟囱,便于排出烧柴时的烟火气。在严冬,人们最留恋的是寒窑里的热炕。一家人拥着一条被子围坐在热炕上,腿和腿挨在一起,脚和脚钻在一窝,你暖着我,我暖着你,唠唠叨叨说着话儿,不知不觉就忘了寒冷。冬天窑洞里的热炕,以及为之添柴煨火的爷爷奶奶,是我年少时代对家最温暖的记忆。
窑洞里最快乐的事就是过老年。进入腊月,全家老小一起出动,把几孔窑洞和院内院外打扫地干干净净,父亲会用老旧的黄报纸沾着面糊给每一孔窑洞糊顶棚,经一层报纸覆盖,漆黑的窑洞马上就豁亮了许多。除夕之前,还会在炕围上方贴上父亲赶集时买的油画,有毛主席画像、开国十大元帅......人的乐观,让窑洞里里外外红火了起来、精神了起来,让人有一种从未有过的幸福感!
窑洞正在回归黄土。每次回到老家,看到无人居住的窑洞,或坍塌或被浮土和野草覆盖,境界甚是苍凉。不过,就其在漫长的历史中所承载的不尽苦难而言,或许窑洞的离去可能是窑洞的解脱吧。
黑白照片一样的窑洞,为我们打开了一个乡愁时代幽深的洞口。住进陕北的窑洞,就能闻到泥土的芳香,就连晚上睡觉做的梦也是温馨多彩的。因此,住进了陕北窑洞,就拥抱了陕北文化。(李韦)
责任编辑:柯鹏
2024-11-23 16:16:08
中华生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