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年巴黎丨来自成都民盟艺术团成员——旅法钢琴家李林书的访谈与自述
“法国的游学回忆”,想了想还是写巴黎这座城市吧,被称为艺术文化之都、浪漫之都,是全世界文人雅士、艺术才俊想抵达的地方。海明威曾在50年代写给一位友人:“如果你有幸在年轻时生活于巴黎,那无论你在哪里度过余生,巴黎都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场流动的盛宴。”千百年来,自巴黎涌现出无数的画家、音乐家、作家、诗人,那里是艺术家的摇篮。
我在巴黎留学期间住在小巴黎4区,临塞纳河的右岸,在Sully Morland与Saint-Paul地铁站之间,也是游客们熟悉的“玛黑区”。各类艺术创作作品近在咫尺,艺术家们的交流活动、展会很多,巴黎市政厅、雨果故居、音乐厅、教堂……可以近距离的感受巴黎传统艺术与新文化的碰撞。
记得刚到巴黎时不太适应法国的一些办事程序和习惯,尽管当时在成都法语考了B2还算不错的分数,但到了法国跑银行、邮寄、公寓等手续还是跟同学一样找学姐学长一起去的。除了学习上具体的科目需要听懂,还要尽快适应日常生活环境,作息以及留学生需要办理的一些事项等,对于我们专业来说还需要尽快买适合自己房间的钢琴。巴黎有很多老公寓,建筑年代久远,虽保养不错但确实隔音太差,我算了一下7年多时间我一共换了三台钢琴。留学的后三年我有了一个智利来留学的双钢琴搭档,经常由于时间原因租不到合适的排练琴房,最后都在各自的钢琴里安装了静音系统,这样在家排练时也不会打扰邻居。
说回学校的学习,巴黎高师的钢琴专业课程还是很紧凑的,必修的小课不少。学校每一年考试出了名的演奏专业通过率低,但是例如分析、钢琴教学法、音乐史这类必修小科目等通过率也不高,单次课时间也很长,通常上好几个小时,而且每次邮件回作业需要参考多本法语或英语文献也需自己有一些创造性的东西,考试成绩更不可能用勾重点或者补课的形式来提升。这里说说音乐史这门中国学生通过率很低的科目,考试分为主观论述写作、论文与口试答辩,在口试答辩中还会现场抽取另一个音乐历史事件进行即兴问答与创作,紧张感挺强的。老师讲课时全以讲故事的形式授课,没有文字板书和幻灯片,期间涉及一些我们平常不太接触的历史需要作大量的课前预习与课后查阅延伸,缺课几次就很难跟上。后来我们用录音笔全程录下老师的课,听的时候记大纲,下来回放时再去每一个大纲分支的“点”作延伸,把尽可能补充的东西再补进去,复习时再与来自不同国家的同学们互相查漏补缺(因为每个人整理的思路不一样)。这样年复一年,中国学生的通过率也提高了不少。
在巴黎上学,课余少不了会去喜欢的地点打卡,铁塔、卢浮宫、圣母院、凯旋门等等每天都是游客们忙碌的身影。在这几年间把巴黎大大小小博物馆逛了个遍,最先去的反而是游客少的小众博物馆,人少安静,可以在里面呆上半天,慢慢欣赏艺术品,等家人朋友来看我的时候在一起去那些出名的博物馆。还有一些不固定场所的展会也很有意思,来自全世界的艺术家相聚,充满创造力和碰撞出一些新的思路。对于学生来说看展、参观博物馆和听音乐会这三项就可以把时间全部排满,巴黎平均每个月有上百场音乐会,质量都相对较高,多听多看多感受这种沉浸式体验的方式相当于也在吸收艺术文化养分,无形中修养了自己的艺术审美。在这座城市待久了发现巴黎人的生活状态与成都人很相似,悠闲、包容,爱聊天,爱在户外晒着太阳喝茶(喝咖啡),爱美食,饮食也算欧洲国家里丰富的,游船赏景,还爱沿着塞纳河边散步,沿岸停留逛集市、小摊贩……我父亲祖祖辈辈都是土生土长的成都家族,听长辈们经常说百年前交通主要靠船,从九眼桥码头沿锦江到黄龙溪码头一路来回的一些往事,这与塞纳河游船看夕阳余晖颇有几分相似的意境。
回国后我创办了文化传播公司,从事音乐艺术交流活动,期间有几次又到巴黎出差,也邀请了以前的教授、朋友们来成都作艺术交流。数年在法留学的经历与乡愁让我更热爱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理解人生的不容易,爱护我们的青少年,尊重自己的同胞。去学习、去经历、去感受世界,用更宽阔的认知与视野找到适合自己的路,传承中华儿女的意志与精神。
责任编辑:柯鹏
2024-08-29 21:45:40
2024-08-29 10:55:00
2024-08-26 18:12:17
2024-08-22 12:07:23
中华生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