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道拾遗,薪火相传”文化传承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以实际行动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领会“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一步增强历史自信、文化自信。
“乐道拾遗,薪火相传”文化传承团队总共分成陕西、山东、四川三个省份去探索非遗文化,——皮影戏去了解不同地域的皮影文化与特点。
陕西小分队于2024年8月5日-8月6日前往华县皮影戏东影社了解并学习非遗陕西皮影的相关知识。
研究证实,中国所有的戏曲种类,均起源于陕西秦腔,秦腔最初起源于皮影,而皮影又起源于华县。因而可以说,华县皮影就是中国一切戏曲艺术的总源头。中国皮影的国际正式名称叫"华剧",即华县皮影戏曲之意。
华县皮影的制作非常复杂精细,基本上要经过制皮、雕刻、上彩三大工艺二十四道工序。首先是选料,要精选厚而坚韧的牛皮,经过炮制刮净牛毛去掉里边的脂肪,然后进行打磨,直到平滑光亮,第二步,便是根据皮影戏情的需要进行雕刻。影人的造型小巧玲珑,高度大约33厘米左右,体形夸张大胆,变形巧妙。其中大部分是以侧面单目为主,鼻尖口小,秀婉妩媚。 “公忠者雕以正貌,奸佞者刻以丑形”。在皮影的雕刻中不同的人物使用不同的刀法,以五官塑性格,比如眉毛,平眉表现文人雅士的清秀文静;立眉突现武生将帅的英武强悍,方面、大耳、宽肩、圆腰表现了男性正面角色的阳刚之美,“弯弯眉、线线眼、樱桃口、细腰小脚”表现的是旦角女性的妩媚阴柔,实脸圆嘴则呈现出了丑角的诙谐和幽默。
“乐道拾遗,薪火相传-西安小分队”在东影社观看了经典皮影剧目《三打白骨精》这部改编自《西游记》的经典剧目,通过皮影艺人灵巧的手指操控,将孙悟空与白骨精斗智斗勇的故事生动再现。光影交错间,孙悟空的机智勇敢、白骨精的狡猾多变被演绎得淋漓尽致,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演出结束后,大家在孙赞师傅的指导下,大家从选皮、画稿、镂刻、着色、熨平到缀结,一步步体验了皮影制作的复杂过程。通过这些了解到一个皮影的制作工序是十分繁锁的,与孙赞老师聊天过程中了解到了目前皮影发展的局限性。师父表示,皮影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曾经辉煌一时,但如今却面临着诸多困境。随着现代文化娱乐方式的多样化,皮影戏的市场逐渐萎缩,戏班锐减、后继乏人成为普遍现象。此外,皮影制作技艺复杂且耗时耗力,年轻人大多不愿学习,导致传统技艺面临失传的风险。
孙赞老师还提到,尽管皮影艺术面临着诸多挑战,但仍有不少皮影艺人和爱好者在默默坚守和传承。他们通过创新表演形式、开发皮影衍生品等方式,努力让皮影艺术焕发新的生机。
山东小分队于8月初到达山东泰山,有幸与泰山皮影戏文化传承人闫冬梅师傅进行了学习与交流。
采访了闫冬梅师傅,观看了泰山皮影戏,体验了皮影戏究竟是怎样做出来的。大家怀着紧张的心情,走进了泰山皮影戏的文化传承厅。闫师傅拉开帷幕,点亮灯火,一场泰山皮影戏就这样映入我们的眼帘。我们眼前呈现的是一个与想象中略有不同的作坊,墙壁上挂着泰山皮影戏的历史及历代传承人,桌子上摆放的是“泰山石敢当”。
泰山皮影戏的演出并不拘泥于过去的经验,更是不断的推陈出新,向历代观众展现不一样的文化特色,同时,不断的吸引新鲜的血液来到泰山皮影戏,加入泰山皮影戏。泰山石敢当的剧本将大家拉入民间故事的艺术色彩中,融入了泰山本地的方言,让泰山皮影戏更引入注目,也更深入人心。一首《时间都去哪了》更是以泰山皮影戏的艺术形式,向观众展现了时间匆匆,想念的人已经不在,更要提醒我们把握当下,珍惜眼前人。
在演出过后,我们也向闫冬梅师傅问了关于泰山皮影戏的发展及日后如何能更好的将泰山皮影戏发扬光大。闫师傅讲到“:泰山皮影戏能有如今的发展,除了是我们代代相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外,更是有了政府政策的支持,能够给我们展现优秀文化的平台和机会;泰山皮影戏日后更是要不断的推陈出新,与时俱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宣传依旧是任重道远,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皮影戏对她而言是始于谋生,终于爱好、最终变成了一份挂在心上的负责。
陕西皮影有势有韵,山东皮影造型写实,充满魅力,请跟随我们的脚步走进,“”乐道拾遗,薪火相传”的最后一站——四川阎中
四川皮影戏主要包括土皮影、广皮影(又称“渭南皮影”)和阆中皮影戏三类。其中阆中皮影戏最具特色。
阆中皮影戏流行于以阆中市为中心的南充、广安等地区的36个县市,覆盖面积达53万平方公里。这种皮影戏系阆中民间皮影大师王文坤家族所创,王氏先祖结合土皮影、广皮影的优点,创出新型的阆中皮影戏。阆中皮影制作上极见功力,雕刻技法娴熟,线条流畅细腻,镂空留实得体,影人结构均衡,造型俊美,面部为椭圆形,头帽胡须不固定,服饰多用川北民间流行的传统花纹图案装饰,外观精致优美,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阆中皮影戏的唱腔主要借用川剧五大声腔,此外还博采民间流行的山歌、小调及佛教、道教音乐,兼收并蓄,自成一体。
四川皮影戏充分反映了四川地区的风俗习惯、社会风貌和人文传统,具有重要的民俗学、艺术学研究价值。
在皮影传承中,几百年来一直有“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传统,但王彪有意破除之。2006年底,王彪曾招了20多位学徒,打算培养年轻一代的“王皮影”传承者。“因为学习皮影确实苦,而且当时表演皮影赚钱有限,所以这批学员几个月后就走光了。”
有些伤心的王彪,直到2011年才第二次招徒。当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把中国皮影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一次,王彪招了6名学员,全是大学毕业生,“我跟他们每个人签合同,承诺在他们完成学业后,可以留在艺术团就业。”这也是王彪转变非遗传承思维的新尝试,“此后,我们还和西华师范大学等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支持大学生们来学习皮影制作与表演。”最让他高兴的是,儿子王小兵也加入了王皮影传承人队伍,成了王皮影第八代传人。
大学生作为年轻一代得主力军,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有着巨大的作用,是连接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重要桥梁,可以在吸收传统文化精华的同时,融入现代元素,使非遗在创新中得以延续。因此,“乐道拾遗,薪火相传”社会实践团队也本着充分挖掘和发挥大学生在非遗传承与创新中的潜在价值,更好的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贡献一份力量。
责任编辑:柯鹏
2024-08-29 21:45:40
2024-08-29 10:55:00
2024-08-26 18:12:17
2024-08-22 12:07:23
中华生活
热门标签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