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补浪河之行,农业发展新路径
作者:焦紫阳 曹航 孙粼 沈康
近日,在共青团榆林市委的支持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学院产业发展调研实践团赴陕西省榆林市补浪河乡开展了实地考察和调研。本次参观学习旨在通过实地考察与访谈,深入了解榆林市马铃薯种植、政府与企业互促机制、农业现代化及挑战等马铃薯产业发展的相关状况,以期为推动当地马铃薯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图为实践团成员前往补浪河乡政府参观学习 曹航供图
7月30日上午,实践团一行前往补浪河乡政府参观学习。实践团了解到,补浪河乡总耕地面积13.7万亩,种植马铃薯面积大约3万亩左右,其中种植马铃薯主要由大型企业中种植,农户仅在自己家中少量种植,以满足自己日常需求。补浪河乡自2017年开始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在改革过程中,通过整合农户零散土地和开发大面积集中连片土地的方式将土地整体对外承包,以用作马铃薯大规模种植。这一创新举措显著提高了补浪河乡的土地利用效率,为当地马铃薯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有效推动了当地马铃薯产业的快速发展。
随后,榆林市补浪河乡副乡长黄晓就马铃薯产业发展状况与实践团成员展开交流。黄乡长介绍道,马铃薯产业为补浪河乡带来了诸多经济效益,其中包括农户土地承包费用、农民人工费用以及合作社农机设备租赁费用等,全方面的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此外,农业社会化服务作为补浪河乡的“金字招牌”,在马铃薯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之前农户个体向租用农机合作社农用机械,存在着农机使用率低、租赁成本高等诸多问题,一直阻碍当地农业发展。对此,乡政府提出创新举措:村民股份合作社将农户需求进行统计,以村集体为单位与农机合作社进行对接,使村民股份合作社在农户与农机合作社之间起纽带作用,此举既满足了农户租赁农机的需求,同时也有效解决了农机使用率低、租赁成本高等问题,并且村集体在其中收取少量的中介费为村集体创收,实现了农户,合作社,村集体与政府的四方共赢。同时也有利于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推动当地马铃薯产业现代化发展。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补浪河乡副乡长黄晓 俞雯祺供图
7月30日下午,实践团到周边农村展开调研,深入农户家中、在田间地头,与农民面对面交流,对农户马铃薯种植的投入与收益、种植规模以及种植方式进行深入了解。并对马铃薯种植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与农户展开交流,实践团成员依托自身所学相关知识,给予农户部分建议,并积极引导农户利用互联网资源,例如通过抖音、快手等互联网平台关注相关内容以解决自身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图为实践团成员走进农户家中,与农户面对面交流 曹航供图
此次补浪河乡之行,实践团成员对榆林市马铃薯产业的发展有了更加全面且深入的认识,见证了当地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历程,也激发了同学们投身乡村振兴事业的热情。同时,实践团通过此次调研发现当地马铃薯产业发展过程中,企业化种植马铃薯为主导而小农户参与度较低;农机合作社设备更新滞后、标准化有待提升;水、电资源短缺,限制马铃薯扩大生产和提升效益等诸多问题。如果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便将解除阻碍马铃薯产业发展的“绊脚石”,赋予马铃薯产业发展新动力,开启榆林市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新篇章。
责任编辑:柯鹏
2024-08-13 20:33:11
2024-08-08 18:05:34
2024-08-06 21:18:31
2024-08-06 18:08:24
2024-08-05 20:36:29
中华生活
热门标签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