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探索非遗沉浸式体验的可能性
中国古代建筑技艺的历史悠久。古代建筑远至夏商,近至明清,每一个地域的建筑都是那个时代的缩影,也是那个地域独有的文化底蕴。随着现今信息网络技术的更新,网络平台可以给非遗搭建一个特殊的传播领域,将非遗数字化保存转变为数字化记录,再从数字化记录转变成数字化传播与创新。传统建筑技艺可以以全新的形式呈现在大众面前,使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古建筑的独特魅力。数字化技术还可以为古建筑技艺的创新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推动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本次社会实践将重心放在了推进非遗文化的进程上,开展了“‘寓教于乐’基于非遗探索沉浸式体验-以长三角古代建筑艺术为例”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项目以当下针对传承人不足、传播形式不够新颖、宣传内容缺乏深度等问题,结合当下主流传播方式,探索设计与开发一种具有创新性的“非遗”文化传播与传承方式。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现传统“非遗”的特点。以长三角古建筑为基础,打造非遗古建筑地图,以“导游”视角引导用户,探索沉浸式路径,使用户能够趣味性了解非遗古建筑,深入解锁对非遗项目的传承与保护。在理 论层面上。结合新媒体技术与传统文化保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通过使用沉浸式技术和互动导游,为非遗文化的现代传播开辟了新径。在实践层面上,通过结合现代技术与传统文化,有效地提升公众对非遗文化的认识和参与度。利用长三角古建筑打造的互动地图和沉浸式导游体验,可以实现文化教育的趣味化和视觉化,提高公众对非遗文化的认识和保护意识,还通过互动和沉浸体验激发年轻一代的兴趣。
为了探索项目的可行性,小组先行前往了十大古镇中的乌镇与朱家角,以下图为乌镇照片。
在为期一个半月的社会实践期间,小组成员通过调查,实地考察并前往了长三角两处古镇,并对经典建筑进行了整理与分析。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小组成员对于古代建筑艺术有了新的概念,对于其背后的历史文化也有了全新的认识,古建筑是当时历史文化的象征之一,需要将古建筑艺术与现代化相结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小组通过实地考察记录下部分古代建筑艺术以及其所拥有的历史背景文化,并根据预先计划在各大高校发布了1000份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含调查的古建筑工艺、古建筑历史背景认知程度以及接受的古建筑艺术学习方式。其中不了解古建筑工艺以及历史背景的占一半以上,参观过古建筑的占90%,而学习方式接受虚拟现实的占80%以上。通过此次调查问卷清晰的了解现代青年人对于古代建筑艺术这一非遗文化的了解不够全面,也体现了现代青年人对于新颖技术学习传承的极高接受度。
后期将根据整理与分析的资料,如期进行效果展示制作。
以上内容为调查进展。
责任编辑:柯鹏
2024-08-13 20:33:11
2024-08-08 18:05:34
2024-08-06 21:18:31
2024-08-06 18:08:24
2024-08-05 20:36:29
中华生活
热门标签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