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非遗传承:广工学子三下乡受表彰
夜深忽梦前身事,烟火长安觅宫灯。古人寻灯,今人守灯。2024年7月24-31日广东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灯照湾区,‘侨’首以待”实践队作为一支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受古老宫灯召唤,前往江门和香港围绕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艺宫灯开展了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希望用青春之力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留得住”且“能走出”,然后进一步探寻如何帮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留得好”且“走得远”。
图为实践队准备采访传承人。邓玉雪 摄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中的宫灯文化也是历史悠久。作为江门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艺宫灯源于东汉,到了隋唐时期开始盛行。东艺宫灯是五邑侨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流派宫灯文化由五邑地区走向世界,成为华人的手信、中餐馆的标志、节庆活动的饰品等。东艺宫灯在大湾区尤其是江门与香港蓬勃发展,成为海内外华侨华人的情感纽带和粤港澳大湾区人民的共同回忆。作为中国传统宫灯文化的重要载体及联结海内外华人情感的重要纽带,东艺宫灯在当今时代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而在现代社会里,举目四望,再难看到方正小院,再难看到精美宫灯。实践队此次实践旨在调研东艺宫灯在现代社会的知名度和其在江门,香港等地的文化传播情况,为江门非遗传承尽一份力。
宫灯创新路,先访非遗专家
7月26日,实践队去到开平拍摄有侨特色的景点,为东艺宫灯图案设计创新提供新思路。队伍还来到了开平市文化和艺术中心,与开平市文广旅体局艺术和非遗股股长潘艳娇及文化馆馆长罗顺飘进行了一场对话。实践队虚心请教两位专业人士在传承非遗方面的经验。通过本次对话,实践队了解到开平政府对传承非遗文化的重视以及海外华人华侨在对外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实践队的努力也得到了认可,收到了一封来自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开平市委员会的感谢信。
图为开平团市委给突击队的感谢信。
采访居民和游客,深度访谈传承人
实践队在采访传承人之前,提前在网上开展问卷调查,然后再走访启明里,三十三墟街,东艺宫灯博物馆,五邑华侨博物馆和江门文化馆等地,采访了当地居民和游客,在面对面采访的同时还将被采访者的回答录入到问卷星,内容有效的问卷超过两百份。采访问卷围绕被采访者对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程度,通过哪些媒体渠道接收文化信息,偏爱哪种形式的文化传播内容,对东艺宫灯的认知以及偏爱哪种文创产品等展开。过后,实践队还对问卷数据进行了归纳分析,并把调查结果分享给东艺宫灯第四代传承人李仰东先生,给李先生提供有关东艺宫灯和民众偏爱的文化传播方式的信息。
图为传承人李仰东接受实践队的采访。梁艺桦 摄
李先生对实践队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与实践队开展了一次愉快的深度访谈。在李先生细致的介绍下,队员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东艺宫灯在海内外传播情况的信息和东艺宫灯在当今社会面临的挑战。
香江畔,觅宫灯
东艺宫灯在江门,香港和海外等多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为探究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化传播路径差异,实践队还前往香港探寻东艺宫灯的足迹,并在红磡观音庙,天后庙,黄大仙祠和文武庙发现了东艺宫灯。队员记录下不同地区东艺宫灯的应用场景和图案设计,以便后续深入调研。
图为实践队在启明里广场前合影留念。梁艺桦 摄
寻寻觅觅,寻寻觅觅,不知有多少海外华侨华人返回家乡时在寻觅记忆里的一抹亮光,寻觅那承载着他们乡愁的东艺宫灯。在实践过程中,队员们不仅深化了对东艺宫灯的理解,提高了自己的沟通,拍摄等多方面能力,还宣传了东艺宫灯,这是东艺宫灯和广工外院“灯照湾区,‘侨’首以待”实践队的双向奔赴。也许东艺宫灯无法高挂在每个人的家中,但实践队希望,也将尽力让宫灯长存于中华文化长河中,让宫灯在每个人的心里都能够有一席之地。 (作者:管春欣)
责任编辑:李玥
2024-08-06 21:18:31
2024-08-06 18:08:24
2024-08-05 20:36:29
2024-07-31 21:42:48
2024-07-28 12:38:41
中华生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