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解血栓?改善血管弹性?拒绝动脉粥样硬化?纳豆激酶到底有多神奇!
纳豆起源于中国的秦汉时期,是传统的发酵食品,在唐朝传入日本,被认为是日本人长寿的“秘方”,类似中国的发酵豆豉,由枯草芽孢杆菌发酵而来。
纳豆激酶是一种丝氨酸蛋白酶,因具有稀释血液(抑制血小板聚集),溶解血栓(促使纤维蛋白溶解),调血脂(辅助降血脂)的作用,有着“血管清道夫”的称号。
虽然纳豆有上千年的食用历史,但直到上世纪 80 年代,其核心活性成分“纳豆激酶”才被日本学者须见洋行发现。考虑到纳豆是由纤维蛋白发酵得到的(纳豆菌为了食用大豆蛋白而进化出来了相应的分解大豆纤维蛋白的酶),而纤维蛋白正是血栓结构里最顽固的部分,须见洋行大胆猜测并验证了纳豆提取物的溶栓功能,并发现了“纳豆激酶”。
日本人服用了纳豆激酶,所以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是比较小的。1992 年由日本人在岐阜县高山市进行一项统计调研,这项实验横跨了 16 年,统计了 13,355 名男性、15,724 名女性因心血管而死亡的概率与他们服用纳豆之间的关系。结论表明服用纳豆最多的四分之一人群相比于服用纳豆最低的四分之一的人群,风险比例(Hazard ratio)只有其 0.75。简单来说就是服用纳豆可以降低大约 25%心血管致死率。
什么是血栓,如何溶栓?纳豆激酶是如何起效的?
人体血液中存在着一套围绕着纤维蛋白溶解状态相关的动态平衡系统,包括凝血系统和抗凝血系统 2 个相互对抗的部分。这套动态平衡的系统既保证了血液有潜在的可凝固性又始终保证了血液的流体状态。随着人年龄的增长,这套系统功能逐渐降低,失衡后会导致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血栓形成的机制本质上就是人体血管的自我修复,在一些的特殊条件下过度发挥而导致的。当人体的血管内壁受损时,会激发人体的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将与胶原蛋白、血小板、中性细胞粒、巨噬细胞等物质结合,用于修复伤口,阻止进一步流血。血栓是可能发生在人体的各个部位的,大脑,心脏,下肢等等,也就是对应的脑梗,心梗,偏瘫等问题的高发危险性因素。
这个凝血机制不是一直保持的,与之抗衡的被称为抗凝机制。在伤口修复后,血液中的纤维蛋白溶解酶会逐渐提升,通过分解血栓结构中的纤维蛋白从而达到溶栓的作用。实际上第一代溶栓药物尿激酶也就是从人排泄的新鲜尿液中提取出来的。所以溶栓的关键靶点就是纤维蛋白。溶栓药的作用机制带来了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坏处,就是药物分不清楚血栓中的纤维蛋白还是正常组织中的纤维蛋白,所以容易内出血。第一代,第二代溶栓药物的区别也就是对血栓中纤维蛋白特异性。这个凝血机制不是一直保持的,与之抗衡的被称为抗凝机制。在伤口修复后,血液中的纤维蛋白溶解酶会逐渐提升,通过分解血栓结构中的纤维蛋白从而达到溶栓的作用。实际上第一代溶栓药物尿激酶也就是从人排泄的新鲜尿液中提取出来的。所以溶栓的关键靶点就是纤维蛋白。溶栓药的作用机制带来了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坏处,就是药物分不清楚血栓中的纤维蛋白还是正常组织中的纤维蛋白,所以容易内出血。第一代,第二代溶栓药物的区别也就是对血栓中纤维蛋白特异性。
这个凝血机制不是一直保持的,与之抗衡的被称为抗凝机制。在伤口修复后,血液中的纤维蛋白溶解酶会逐渐提升,通过分解血栓结构中的纤维蛋白从而达到溶栓的作用。实际上第一代溶栓药物尿激酶也就是从人排泄的新鲜尿液中提取出来的。所以溶栓的关键靶点就是纤维蛋白。溶栓药的作用机制带来了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坏处,就是药物分不清楚血栓中的纤维蛋白还是正常组织中的纤维蛋白,所以容易内出血。第一代,第二代溶栓药物的区别也就是对血栓中纤维蛋白特异性。
图片解说:
A 直接溶栓——纳豆激酶对纤溶蛋白原不敏感,但可以直接水解交联后的纤维蛋白,即溶解已经形成的血栓;B&C 间接溶栓——纳豆激酶可以催化尿激酶原转化尿激酶并刺激血管内皮细胞产生 t-PA,尿激酶和 t-PA 均可激活体内的纤溶酶原,将已形成血栓溶解[4];此外,纳豆激酶还有分子量小,易被身体吸收,作用时间长(体内半衰期达 8 小时,而尿激酶只有 30 分钟),相对传统溶栓药更安全的特点(不易引起全身性出血,而尿激酶因难以控制使用剂量,超量后可能引发出血),可以口服性补充,日常预防性补充。
纳豆激酶的功效
作为一种酶,大家最关心的就是口服补充后,纳豆激酶是否能顺利进入血液发挥作用。事实上,目前已有人体实验数据支持口服补充纳豆激酶是可行的。
2013 年,一项涉及 7 名健康受试者的药代动力学实验,通过检测受试者在口服 2000FU 纳豆激酶(NSK-SD, 日本生物科学研究所研制)后 0、2、4、8、12、24 和 48 小时的血液样本,研究了口服的纳豆激酶是否能进入血液。该实验在口服纳豆激酶后约 13.3±2.5 小时(平均值+标准误差)时检测到了阳性峰值,提供口服纳豆激酶可行的第一个证据。
改善血管弹性,降低动脉粥样硬化
作为“血管清道夫”,纳豆激酶还通过溶解血栓,间接改善血管弹性,缓解血栓造成的血压升高,降低动脉粥样硬化风险。早在 2003 年就已经有实验证实纳豆提取物可以抑制血管损伤后内膜增厚,只不过当时实验采用的是提取物还不是纳豆激酶。而 2016 年另一项针对高血压人群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实验,74 人连续 8 周每日口服安慰剂或 100 mg 纳豆激酶(NSK-SD, 日本生物科学研究所研制)。结果显示纳豆激酶的摄入与收缩压和舒张压的降低正相关,且在男性受试者降低得更明显。
溶栓能力的研究进展
1、D-dimer 随着服用纳豆激酶而上升
D-dimer 名为 D-二聚体。这项数据临床上用于检测内凝血、血栓、栓塞、脑梗检测。D-二聚体就是血栓中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简单说就是血液中的 D-二聚体越多,代表着血栓降解的越多。
2,Fibrinogen/fibrin degradation products 随着服用纳豆激酶而上升
Fibrinogen/fibrin degradation products 翻译就是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跟上述指标一样,也是经常用于血栓相关检测,越高代表血栓溶解越多。
3,Fibrinogen 随着服用纳豆激酶而下降
Fibrinogen 翻译为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是凝血重要的因子,就是纤维蛋白的前体,含量越高代表着人体内开始凝血。所以下降说明纳豆激酶可以促进抗凝溶栓。
4、aPPT 随着服用纳豆激酶而上升
aPPT 是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凝血分为内凝血机制与外凝血机制,通过在体外模拟体内内源性凝血的全部条件来测定血浆凝固所需要的时间,用以反映内源性凝血因子是否异常。凝血时间延长显然说明了内部血栓不容易形成了。
5,F VIII 随着服用纳豆激酶而下降
F VIII 指的是第八凝血因子。人凝血因子Ⅷ是正常血浆的组成成分,在血液凝固过程中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降低说明人体凝血能力变弱。
6、AT 随着服用纳豆激酶而上升
AT 指的是 Antithrombin 抗凝血酶。抗凝血酶Ⅲ是抗凝系统中最重要的成分,它由肝脏合成,为一种多功能的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可抑制凝血酶生成。
上述实验可以看出,血栓检测的 6 项关键性指标均有积极作用。相关的实验其实还是比较多的:
类似的 2009 年做过的另外一项纳豆激酶血栓实验,由台 湾学者完成的研究表明纳豆激酶对于第七凝血因子、第八凝血因子还有纤维蛋白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纳豆激酶作用的特点?
特点一:温和、持续溶栓,抑制血小板凝结
特点二:促进血液循环,平稳调节血压
高血脂、脂肪肝、糖尿病、便秘、美容等的改善也有很大帮助。
浦野生物研究所纳豆激酶
浦野生物研究所纳豆激酶采用高活性原料,采用了NSK-SD纳豆激酶原料制成,这个原料是目前国际标准化的纳豆激酶原料,也是通过了欧盟(美国、日本等各个国家地区)食品标准认证的纳豆激酶原料,而且在日本本土纳豆激酶占有率达到85%,拥有5国11项专利,另外还剔除了维生素K2、嘌呤、大豆异黄酮和纳豆气味等等不利因素,基本上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纳豆激酶原料了,可以闭眼买。
另额外添加有白藜芦醇等抗氧化明星成分。流行病学研究发现,“法国悖理(Frenchparadox)”现象即法国人日常摄入大量脂肪,但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都明显低于欧洲其他国家的现象,可能与其日常大量饮用葡萄酒相关,而白藜芦醇可能是其主要的活性保护因子。研究显示,白藜芦醇可通过与人体内雌性激素受体的结合调节血液中胆固醇水平,抑制血小板形成血块粘附于血管壁,从而抑制和减轻心血管病的发生和发展,减少人体患心血管病的风险。
浦野生物研究所纳豆激酶高达4000 FU/g的纳豆激酶活性强效溶解血栓,保持血管舒畅。尤其适合吸烟酗酒、高脂高热饮食、久坐不动、手脚易麻、工作时常有无力感的人群。
责任编辑:柯鹏
2023-09-19 21:01:26
2023-09-18 17:12:42
2023-09-16 22:14:54
2023-09-15 17:05:44
2023-09-12 22:46:31
2023-09-11 23:02:11
中华生活
热门标签